中國上古夏商周時期,同姓是一個大部落、大家族,是一家人。當時的社會是母系社會,所以「姓」這個字代表的就是同一個女人所生的後代,同一個部落、家族、同一家人的意思,所以當時有些姓就是從女部,例如「姜」、「姬」、「嬴」等姓,都是從女部,當時可考的姓約有22個。
在同姓部落裡面,不同的家族、分支為了區別彼此,會加上「氏」的稱呼,例如趙氏、宋氏,而且是富貴的男人才有,女人沒有,貧賤的人也沒有,如此才能突顯個別家族的顯赫和威望。
如此有姓有氏的稱呼,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漢朝初始,姓和氏混用,或是以氏代替姓,到了漢朝末期,從皇帝到庶民都只有一個姓,沒有氏。秦始皇嬴政或稱趙政,嬴姓趙氏,而漢朝宗室只稱劉姓。
自古以來「名」和「字」都是個人的稱呼,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蔣中正字介石。古代人以字行,字用來自稱或稱呼對方,鮮少使用名。字的稱呼,持續使用到清朝末年,直到民國時期才以名來稱呼彼此,自此,姓名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正式稱呼。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複雜的「姓氏名字」步入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