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遇見林徽因 愛.建築.文學的一生》

讀完《遇見林徽因 愛.建築.文學的一生》張清平 著。

高中時,我愛看小說,幾乎看遍古龍、倪匡、高陽、司馬中原、瓊瑤、三毛等作家的小說,就是不愛看散文和新詩。

我喜歡《遇見林徽因》這本傳記,因為作者把這本傳記寫得像小說。書中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每個人物的心境刻畫,鉅細靡遺,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林徽因(1904~55)是民初知名建築師、詩人。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的女兒,嫁給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

徐志摩戀上徽因,為此和元配離婚,結果徽因沒嫁給徐,徐就再娶了陸小曼。陸愛慕虛榮,喜歡住在熱鬧的上海,不肯和徐住北京,徐就得飛來飛去,結果死於空難。

徽因的後半生,多災多難。抗戰期間,一家人顛沛流離,從北京到昆明,再到四川。內戰期間,經濟蕭條,生活苦澀。新中國成立後,礙於生活現實,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向共產黨傾斜,向社會主義低頭。中共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都是林徽因領銜設計的。

1955年4月,徽因病逝於北京。文革期間,墓碑上「建築師林徽因之墓」字樣,被清華大學的紅衛兵砸毀,2003年修復。

詩云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

讀《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梁思成 著。

作者梁思成(1901~72),建築師、建築史學家,終身致力於保護古建築及文化資產。創辦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是中國現代教育的第一所建築系。

之前,我讀過許多有關中國和台灣古建築的書,對於木建築構件的專有名詞,各書作者都沒有辦法講的精準、詳細,而且說法不一、眾說紛紜,看的我一頭霧水,百思不得其解。

本書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這些建築構件「有許多怪誕無稽的名稱,混雜無序,難於記憶」、「有許多的名詞,讀到時茫然不知何指」。所以,這些雜亂無章的專有名詞,自古就有,有鑑於此,作者才用心予以整合和分類,寫了這本則例和算例。

今日詳讀這本木建築的「基本教材」,以前似懂非懂的部份,這本書都講的非常詳細,令我茅塞頓開、心中豁然開朗。例如:樑、枋、檁、桁、椽、檐、柁,這些木建築的構件都有詳細說明,有圖示和範例,工法方面,也有詳盡解說,對於我日後學習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

中國建築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系統,淵源深遠,而演進程式單純,歷代繼承,線索不紊,而基本結構上又絕未因受外來影響致激起復雜變化者。不止在東方三大系建築之中,較其它特廣,而藝術又獨臻於最高成熟點。即在世界東西各建築派系中,相較起來,也是個極特殊的直貫系統。大凡一例建築,經過悠長的歷史,多參雜外來影響,而在結構,佈置乃至外觀上,常發生根本變化,或循地理推廣遷移,因致漸改舊制,頓易材料外觀,待達到全盛時期,則多已脫離原始胎形,另具格式。獨有中國建築經歷極長久之時間,流布甚廣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後代繁衍期中,諸重要建築物,均始終不脫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結構部分,及佈置規模,雖同時在藝術工程方面,又皆無可置議的進化至極高程度。更可異的是:產生這建築的民族的歷史卻並不簡單,且並不缺乏種種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組織上的疊出變化;更曾經多次與強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觸(如印度佛教之傳入),或在實際利害關系上發生沖突戰鬥。

這結構簡單,佈置平整的中國建築初形,會如此的泰然,享受幾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個最特殊、最體面的建築大族,實是一樁極值得研究的現象。

雖然,因為後代的中國建築,即達到結構和藝術上極復雜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卻仍呈現出一種單純簡樸的氣象,一般人常誤會中國建築根本簡陋無甚發展,較諸別系建築低劣幼稚。這種錯誤觀念最初自然是起於西人對東方文化的粗忽觀察,常作浮躁輕率的結論,以致影響到中國人自己對本國藝術發生極過當的懷疑乃至鄙薄。好在近來歐美迭出深刻的學者對于東方文化慎重研究,細心體會之後,見解已迥異從前,積漸徹底會悟中國美術之地位及其價值。但研究中國藝術尤其是對於建築,比較是一種新近的趨勢。外人論著關於中國建築的,尚極少好的貢獻,許多地方尚待我們建築家今後急起直追,搜尋材料考據,作有價值的研究探討,更正外人的許多隔膜和謬解處。

在原則上,一種好建築必含有以下三要點:實用;堅固;美觀。實用者:切合於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適合於當地地理環境。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美觀者:具有合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出等等違背自然律的狀態),要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兩點之自然結果。


(本文原載《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1期,1932年3月,署名:林徽音)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的考古遺址》

讀《台灣的考古遺址》劉益昌 著。
台灣考古遺址,目前所知最早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包括:
1. 長濱文化,分佈在東部和恆春半島海岸,距今至少1.5萬年前。
2. 網形文化,分佈在西海岸中北部丘陵台地,距今1萬年前以上。
3. 左鎮人,只發現一些頭蓋骨和牙齒,距今2~3萬年前。(註)
長濱文化和網形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和華南廣西地區遺址出土的石器羣相似,幾乎是同類型的石器。
11萬年前,末次冰河期,全球海平面下降120米,台灣海峽最深70米,這時候的台灣海峽是一片陸地,人類隨著狩獵的動物,由華南到台灣。
1.14萬年前,末次冰河期結束,進入間冰期,海平面上升,全新世開始,這群華南移民滯留台灣。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現在的原住民族,兩者之間的關係,至今考古界尚未發現證據可以連結。
註:2016年1月新聞,左鎮人樣本送美、澳以碳十四重新鑑定結果,距今約3000年。所以,台灣至今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骨。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46億年的奇蹟 地球全史》

讀完《46億年的奇蹟 地球全史》。
700萬年前,人類在非洲誕生,這和喜馬拉雅山有關。3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向北漂移,碰撞歐亞板塊,板塊擠壓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南方的濕暖氣流吹向喜馬拉雅山,因為山高過不去,雨下在印度,因地球自轉原故,下過雨後的乾燥空氣吹向非洲。非洲森林地帶,受乾燥空氣吹襲,逐漸變成草原,原本在森林樹上活動的人猿,只能在地面生活。改變生存型態的人猿,上肢運作頻繁,促進腦容量增長,進化成現代人類的祖先。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萬古江河 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讀完《萬古江河 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這本書有點難讀。我就挑幾個簡單講:
1. 考古發現,青銅和車子,從兩河流域傳至中國。青銅製成武器,開始戰爭,車子可以擴大戰爭的範圍。
2. 秦漢,帝王追求長生不老,巫師煉丹的結果造就了醫學和化學的研究。
3. 漢朝,佛教傳入中國,道家思想受佛教影響,演變為道教。儒家和墨家,中心思想明確、深植人心,很可惜沒有發展成宗教。
4. 唐朝,首都長安是國際化都市,各國商人、留學生雲集。城內的東市集賣國產品,西市集賣舶來品,買東西這句話就是這麼來的。
5. 宋元,商業經濟發達,科技進步。明朝,發展國際貿易,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6. 明朝,原生於美洲的蕃茄、蕃薯、玉米、馬鈴薯、花生,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傳入歐洲,再輾轉由東南亞傳入中國,在乾旱時期救了許多人。。
7. 明末,荷蘭人佔領臺南,西班牙人佔領淡水。稱讚臺灣是福爾摩沙的葡萄牙人,沒有佔領臺灣。清末,來臺行醫的馬偕醫師,是加拿大人。
8. 清朝,美國獨立,英、法、德、俄、日等國成為強權國家,清廷自詡為天朝,對於西方國家的發展,一無所悉。清末,列強陸續侵犯中國,中國動亂直到20世紀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