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卡斯楚

※ 2016.11.27 古巴—《每日電訊報》訃文 ※
菲德爾·卡斯楚:革命英雄還是世界煞星?
1926 年出生,2016 年 11 月 25 日去世,享年九十歲的菲德爾‧卡斯楚(Fedel Castro),在 1959 年因推翻腐化而殘暴的獨裁者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而成為革命英雄;然而掌權五十年後,他的勝利漸漸看起來像是一場災難——不但對古巴,也對世界;甚至,對他自己本人。
假設卡斯楚在 1959 年就死掉,他當游擊總司令的名聲也許還會為他保留一些浪漫的光環。當年他只帶領幾個人,賭上自己的性命,透過勇氣、狡滑、運氣,成功地推翻了一個殘暴的政權。他瀟灑落拓、魅力十足,還有無盡的精力;他宣稱,他的唯一企圖心只有服務國家。
然而在掌權三年後,卡斯楚為古巴安裝了共產獨裁國家所有一板一眼的官僚機構,包括計畫委員會、革命改革委員會等等一應俱全。
反對者被槍決、前盟友被下獄;古巴成為一個無神論的國家:教士、上教堂禮拜的人、同性戀者全都遭到迫害。沒有人敢抱怨,因為異議者都在坐牢,媒體全都遭到審查。卡斯楚宣稱他是古巴人民之父,懷疑他滿懷好意的人,全部都得付出代價。
問題在於,他雖然領導了一場革命,但除了推翻巴蒂斯塔,以及模糊地想要改善貧苦窮人的生活之外,卻沒有任何具體的施政計畫與方案。打游擊時,他了解他必須爭取越多人支持越好,因此不停地宣稱自己不是共產黨。
他在私底下表示,要他加入共產黨,只有一種可能性——「假如我變成史達林的話」,因為對他而言,權力就是一切;意識形態根本不重要。
他的另外一個終身不變的驅動力,就是反美。他絕對不允許位在古巴北邊八十英哩的大國來干預或阻礙他的影響力。
雖然他在 1959 年訪問美利堅合眾國的時候,得到美國民眾熱情的歡迎,他對美國的痛恨依然終生不變。同一年,他要求美國增加進口古巴蔗糖的額度,未能得逞,他旋即在 1960 年騷擾在古巴營業的美國石油公司。
華府立即以經濟制裁作反擊,兩國關係急劇轉壞,很快就變成不共戴天。卡斯楚害怕美國會侵略古巴,於是向蘇聯求援,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熱情地歡迎他加入共產陣營。
這個外交政策引發了 1961 年 4 月失敗的豬灣入侵(Bay of Pigs)事件:一千四百位流亡的古巴人,在美國轟炸機的空援之下,企圖使古巴免於卡斯楚的獨裁統治。然而卡斯楚早就預料到美國的布局,他分散古巴的轟炸機,挽救了古巴小規模的空軍,而他們枕戈待旦,在入侵者甫上岸之際,就立刻炸毀了美國的船隻。失去退路的入侵者只能束手就擒。
成功抵擋入侵者的勝利,卡斯楚充份加以利用——他很早就了解電視宣傳的潛力,他立刻在攝影機前對國人宣傳他的戰略天才、帝國主義者的無能。(他在電視上一開講就是滔滔不絕的四小時,但他的開場白卻是:「我來簡短地講一講。」)
在豬灣遭到俘虜的人,都被拿來展示在電視上,跟擊敗他們的對手辯論,當然,辯論會的輸贏早就註定。最後,這些俘虜被賣給美國,換得總值五千三百萬美元的食物與藥品。
在豬灣事件之後,卡斯楚首度宣布古巴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 1961 年底,他又宣布自己是「馬列主義信徒」,雖然並非真正信仰共產主義,只是發現共產主義是實施極權統治、獲得蘇聯援助的便利手段。
在豬灣事件後,赫魯雪夫想出了一個更危險的策略:1962 年 5 月,蘇聯開始秘密在古巴安裝核子導彈裝置。
卡斯楚充份了解赫魯雪夫並不是真的想要防衛古巴,只是想要反擊美國,達成恐怖平衡,他卻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蘇聯的導彈。此舉對世界所造成的危險,他無動於衷,一心一意只想羞辱、摧毀他的頭號敵人。然而在公開場合,他只說他「想要強化國際的社會主義」。
這次的危機,因為甘迺迪總統堅定的處理,再加上赫魯雪夫願意移除導彈、以換得美國不入侵古巴的承諾,終於使世界免於核子末日。然而卡斯楚對於俄國的讓步感到十分反感,尤其是赫魯雪夫在沒有諮詢他的情況下擅自決定,更讓他怒不可遏。
同時,古巴國內被革命政府統治的災難,變得愈來愈明顯。卡斯楚所繼承的古巴,經濟上因為美國的投資,比絕大多數的拉丁美洲國家更加富裕繁榮,他上台後為了增加民眾的好感,立刻宣布加薪、減免租稅。兩年就耗盡了古巴的國家儲備金,外資潛逃。
跟美國不共戴天的卡斯楚於是轉而跟東歐共產集團作生意,蘇聯以武器、大型機械設備換得古巴的蔗糖。但這樣的交易無益民生,市面上百貨欠缺:紙張、燈泡、肥皂、毛巾一物難求。因為無法進口新的汽車,古巴人只能想盡辦法一再地修復 1950 年代美國生產的汽車;一度優雅美麗的哈瓦那,建築物傾頹、油漆剥落、花園雜草叢生。
在鄉下地區,沒錯,革命政權也許確實給農民帶來了一些好處。1959 年,約二十萬名農夫成為擁有土地的地主,但他們必須接受農業改革會的指示,種植特定的莊稼,販售的價格也由政府決定。
古巴的醫療獲得改善,尤其是預防疫苗延長了壽命,衛生當局消滅了瘧疾與肺結核。學校教育的改善,提升了識字率,最後各地都設立了高等教育機構,新訓練出來的專業階級,取代了原先逃離卡斯楚統治的菁英人士。
這些成就使人不得不問,假如卡斯楚願意有耐心且務實地處理古巴問題,會達成什麼樣的成就?然而他既無法長期保持注意力,又常常異想天開:他會輕浮地表示要「把金錢去神話化」,企圖創造一個「無雜草」的古巴,或者在哈瓦那週圍建立一條咖啡帶,或者培養完美的乳牛(取名為 F1)。
1969 年,他的雄心壯志是把蔗糖的產量上衝到一千萬公噸,甚至親自下田割甘蔗以身作則。最後此目標無法達成,他只能謙虛自我檢討。
如果他真的把古巴人民的福祉當成第一優先,他絕對不會把古巴微薄的財富投入第三世界的戰役之中。
他為了輸出革命,把古巴變成拉丁美洲最軍事化的國家。到 1989 年,古巴已有十四萬五千名常備軍,十一萬名後備軍人,再加上一百萬的地方軍民團(Territorial Troop Militia),對於總人口只有一千萬的古巴,這樣的數字十分驚人。
1959 年甫上台之際,卡斯楚立刻派遣兩隻精銳部隊到巴拿馬與多明尼加共和國對政府軍作戰,還派切‧格瓦拉(Che Guevara)到第三世界旅行,尋求盟國。
不旋踵,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古巴的士兵與間諜,從阿爾及利亞到寮國,阿富汗到哥倫比亞。假如卡斯楚沒有在 1975 年派遣一萬八千名部隊到安哥拉的話,該國大概絕對不會落入共產黨的掌握;若沒有古巴的幫助,桑地諾(Augusto Nicolás Calderón Sandino)大概絕不會在尼加拉瓜統治十一年;同樣地,門格斯圖(Mengistu Haile Mariam)也沒有辦法在衣索比亞維持暴政。
古巴人肯定為他們領袖虛榮的野心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然而卡斯楚很清楚,人民雖然受到利益的趨策,也會受到夢想的鼓舞——在共同的敵人面前,自我犠牲、服從領袖,不會輸給發家致富的渴望。
像希特勒一樣,卡斯楚深受古巴廣大民眾愛戴,不論他在電視上開講了多久。他會問古巴人民他應該怎麼辦才好,彷彿人民才是真正的頭家,他不過是他們意志的代表,大拍觀眾的馬屁。
古巴人民也成為他政治鬥爭的工具。例如在 1959 年,他想要擺脫他自己扶植的傀儡總統烏魯夏(President Urrutia),於是請辭總理,解釋原因是他跟總統處不來,古巴的民眾於是異口同聲要求烏魯夏下台,求他繼續當總理。
雖然卡斯楚讓古巴陷入貧窮,也有很多證據證明他其實毫不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的奇理斯瑪(charisma,魅力)確保了許多古巴人至今保持著對他的敬意。
http://www.telegraph.co.uk/obituaries/2016/11/26/fidel-castro-revolutionary-hero-obituary
菲代爾‧卡斯楚出生於 1926 年 8 月 13 日,殁於 2016 年 11 月 25 日。
本文轉載自臉書「觀念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