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浪濤》

讀完《浪濤》巴代 著。

這本書講「牡丹社事件」的故事,作者是卑南族小說家。

琉球國自明朝即為中國的藩屬國。1609年(明萬曆37年),日本薩摩藩率兵攻佔琉球國,琉球國喪失獨立自主權,受薩摩藩支配。自此琉球國處於中日(薩)兩屬狀態。

1871年(清同治10年,日明治4年)一艘琉球國的船遭遇颱風,漂流到台灣東南部的八瑤灣(今之九棚灣)。船上69人,溺死3人,66人上岸。上岸中的54人慘遭當地排灣族高士佛社等原住民砍頭殺害,12人被當地漢人救出,送到臺灣府(今之臺南)。清國官員安排這12人轉往福州,再乘船回琉球。這是清國政府處理漂流難民的標準程序,頗具人道主義。

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併吞琉球國,設置「琉球藩」。

日本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大批武士(維新時改稱士族)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日本政府為了安撫士族情緒,特別將焦點轉移到琉球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事件上,遂有出兵台灣之議。其實,日本政府早已覬覦台灣物產的經濟價值,和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這個軍國主義政府只是找個藉口出兵而已。

1874年(清同治13年)5月12日,日軍從瑯嶠灣(今之後灣,在車城鄉射寮村,海生館南邊)登陸台灣。大部分原住民部落無力和日軍對抗,選擇和日軍合作。和殺害琉球人有關的部落,則遁入山區,利用地形天險的優勢,準備抵抗日軍。清國在地官員則視而不見。

日軍和原住民幾次小規模遭遇,日軍在軍隊人數和武器都佔優勢,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投降,和日軍和解。日軍移營駐紮龜山(今海生物館北邊),因氣候和衛生因素,日軍水土不服,飽受瘧疾和熱帶疾病之苦。據日方統計,日軍5,990人,患病16,409人次,平均1人患病2.7次,病死561人,戰死12人,受傷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