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近乎佛教徒》宗薩蔣揚欽哲諾布(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Norbu)著,姚仁喜 譯。
這本書闡述「身為一個佛教徒,對於證悟真理應有的基本認識。」說明佛教基本教義的一本書。譯者的中文和佛法功力深厚,翻譯的非常好,辭句通順,語意清晰。
書說,你如果接受這四項真理(真諦、四法印、四見地),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他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這四種見地是佛教的主幹,沒有人創造它們,因為它們是單純的事實,佛教徒的證悟,就是指對這四項事實的了悟。它們不屬於倫理道德,也無法被專屬或獨享。基於這樣的概念,佛教中沒有「不信神的異端」或「褻瀆神明者」,因為不存在必須忠誠或崇拜的對象,也沒有可以侮辱或懷疑的對象。
換句話說,不相信或不覺知這四真理的人,佛教徒稱之為無明,而非異端,也不是侮辱神明、侮辱佛教。就像是不相信人類登陸月球、不相信地球是圓的,科學家只會說是無知,而不會說是褻瀆科學、侮辱科學。我們了悟真理、實踐真理,就能化解我執和無明,這種解脫就是所稱的智慧,佛教徒尊崇智慧勝於一切。
表象上,佛教有諸多的儀式、規矩,例如法會、焚香供花、禮儀法器,這些儀式和規矩僅僅是方法,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果。這些方法是用來啟發,甚至於做為證悟真理的工具。近來,佛教文化、習俗、儀式容易吸引人,眾人目光焦點在這些方法上,而忘掉最終目的在於證悟真理。所以佛說,最好的崇拜方式,就是單純的憶起,情緒上專心,不要有其他的雜念。
書的前半段講和合、無常、情緒(煩惱)、痛苦,這些是佛陀證悟出來的道理,當作佛學來研習,嚴肅具有啟發性,假如要向普羅大眾宣揚這些道理,我認為很難,不然就得像西藏人或台灣福智般,在課堂上努力用功研讀佛法,才能一窺佛理究竟。於此,佛陀證悟之後也認為,如果要表達這些個道理,或是教導他人,沒有人有能力聽聞了解。
要證悟佛陀闡述的這些道理,似乎遙不可及,戒菸都戒不成了,如何能戒貪嗔痴。但是,經由知識和經驗的證悟,可以解除遲疑,我們應該明白,阻礙證悟的障礙都是和合現象,就是無常的本質,即然無常,當然就可以被清除。
人的本性清淨、無污染,是為佛性。人受到污染,獲致情緒,並深深為此情緒所苦,才顯現出人性。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被某些事物困住,實際上,不是被事物困住,而是因為執著於這些事物才會被困住,是所謂的我執,去除我執才能輕盈保泰,免除煩惱。
涅槃是一種寂靜、喜樂的境界,不是上天堂的概念,如果很多人都上天堂,天堂就不是天堂。如果要解脫輪迴,在此生或來生追求祥和和快樂是沒有用的。輪迴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禱告和拜佛是祈求神給我們信心和力量,能夠藉由信心和力量克服困難,度過難關,而不是求神讓我中大獎、金榜題名,甚至重病痊癒。
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麼你就還未成佛。須菩提,於意云何?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Norb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