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葛拉瑪經》

有的人翻譯作《羯臘摩經》,這一經在南傳地區來講是非常重要,但在北傳卻很少人知道這一經,除非你對原始佛法有興趣,有接觸到我們這一本《阿含解脫道》,否則要接觸到《葛拉瑪經》的機會不多、也很少。《葛拉瑪經》對南傳的修行人而言,幾乎人人都要會背,這個如果以南傳來講,北傳的《心經》他們沒有背誦,而是背誦《葛拉瑪經》,所以這一經真的很重要。
《葛拉瑪經》是從巴厘增支部裡把它列出來的,當時,葛拉瑪人來見世尊,頂禮世尊之後,跟世尊談一些話並報告他們的姓名、字型大小後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區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說:我畢恭畢敬地頂禮世尊。請問世尊:有一些婆羅門和出家人來到卡莎布塌區,他們都說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別人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但當別的出家人和婆羅門來到卡莎布塌區,也是一樣說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讚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別人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禮敬世尊,卻很懷疑在他們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誰的法是謊言呢?
佛陀於是就勉勵大家修行信任的一些原則,世尊就說了:葛拉瑪人們!你們的懷疑是對的,你們是應該懷疑的,這十則非常重要,大家要背誦下來。
第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第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第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第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第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第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第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第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第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第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這十則真的非常重要,我們下一兩堂會跟大家做更詳細的解析,因為這裡的每一則含意都很深。後面的【法義分享】: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開始就要冷靜、理智-求真、求實、求證,這是學佛修行非常重要的原則。
這一經就是說:在卡莎布塌地區,常常會有一些宗教師來弘法,當地的人後來很疑惑、很迷惑,因為這些來此地宗教弘法的人,總是強調他們的宗教是最好、最高、最究竟,而且都不忘打壓別人,認為別人的法是 no class、是不好的、沒水準。另外一個宗教師來傳法的時候,一樣都會強調我們的法最好、最高、最快「徑中徑又徑」。所以他們聽了都很迷惑,奇怪呢!為什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師來我們這裡弘法,總是強調自己最好,認為別人的不好,佛陀來到他們這個村莊弘法的時候,當然他們也是會懷疑,是不是一樣老王賣瓜說瓜香,大概也不出這個例外吧?!所以他們也會問佛陀:佛陀啊!我們遇到這個問題怎麼樣來分辨?怎麼樣解決?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到底誰說的法是假的?這是很重要的課題,不管是任何宗教、任何宗派,這一經都值得我們去深思。佛陀就跟他們講出一些原則:你們的懷疑是正確的,大家要保持一種客觀、冷靜、求真求證的態度,所以佛陀就跟他們講,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阿含解脫道次第》裡面精華、精彩、精髓的地方,是第五章親近善知識的第五節《葛拉瑪經》。《葛拉瑪經》最初翻譯為《羯臘摩經》,我是在十八年前就看到這一部經,是從南傳的大藏經裡面找到,這一部經在北傳來講,不是很多人瞭解,但是在南傳地區而言,大家都非常的重視,可以說當沙彌的人、學佛的人,人人必背。這裡面處處都在告訴我們,你要學佛、要修行,必須要秉持哪些原則?佛陀跟我們交代,你真的要學佛法、要聽聞佛法、要修行,你必須具備哪些的條件?哪些的心態?
從這十條原則裡面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佛教所講的真的都是屬於智慧型的、非常的民主,佛陀絕對不會很權威的告訴大家絕對不可懷疑,沒有這樣的心態。佛陀非常的民主,跟我們所講的真理實相,對佛陀而言是如實語。我是在說真理實相,但是在大家還沒有求證之前,你不要盲目相信,不要因為演說者的權威就馬上信以為真,這樣的話都是屬於盲目跟從、盲目迷信,佛陀不希望大家是盲目的跟隨者,而是希望大家真的要冷靜客觀、理智、求真求證,這就是佛教的釋迦牟尼非常吸引我、也讓我非常敬佩的地方。祂有相當大的空間讓我們去求真求證,無限的空間讓我們去求真求證,非常的民主,鼓勵你要親證到才算,就是這一種民主的作風讓我很敬佩。
再者,你真正內心裡面的疑結也是一樣,要透過你親證、實修實證之後才算,不要食拾人牙慧、數他人珍寶,你真的要把這些真理實相變為己有,真正去親證,你內心的疑結才會破除,你內心的痛苦不安才會真正的掃除,所以原始佛法真的非常的科學、非常的民主,而且完全都是智慧型的。因為這十點對北傳地區而言,大家比較陌生,一方面這裡面的含意都很深,能夠十點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也非常不容易。
這十個守則都是希望我們不要盲目的迷信,而且更深層的就是要破除人類狹窄的思想觀念,破除人類習以為常的觀念、知見、判斷,告訴我們人類是在二元對立的思惟裡,你要跳脫二元對立的思惟,才能夠體悟到真理實相是什麼。所以這十個守則、原則,事實上非常的深也非常的重要。
第一條: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第二條: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第三條: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為什麼這樣呢?
現在做個比喻:之前我在大陸地區,只要弘法超過三個禮拜,他們在結束之前都會舉辦一些聯誼晚會或是感恩晚會,我們臺灣也有幾位學員一起過去,百分之九十都是大陸的學員。在感恩晚會或是惜別晚會的時候,他們會做一些表演,都是由參與的學員主動提供各種自發性的娛興節目表演,他們有兩次表演過一個節目叫做傳承,常常是引起哄堂大笑,為什麼呢?
那個節目是怎麼表演呢?主持人會邀請在座的十個自願參加表演的人出來,就是表演一些動作這樣而已,然後請其他人到聽不到、看不到的地方,只有第一位進來裡面,然後主持人告訴他們,我們等一下要表演的是怎樣就告訴他,跟你講這個內容是什麼意思,然後表演動作給你看,等一下都不可以講話,你只能夠用表演的,把我所跟你講的這個內容表達出來,也就是你只要把這個動作完整的做出來這樣就好。比如如果說我愛你,我是怎麼樣形容,愛是怎麼樣形容,愛你那個意思,把那個動作表達出來這樣,主持人跟第一位講兩、三遍,這樣的動作你會了,再做一遍讓我看看,這樣學起來了。再來開始要傳承,你不能用嘴巴講、是用動作表演,全場的觀眾大家都在看,之後請第二位進來,由第一位開始表演動作讓第二位來學習,不能用講的,第二位就開始看他表演什麼動作,然後他就觀摩、然後學習,學會了
再由第二位開始請第三位進來,第三位進來然後第二位再表演,他所學到的姿勢、技巧、手勢,他再傳給第三位,這樣一次一次在傳的過程會怎麼樣?會失真、會漸漸的變質。
有些該有的動作在學習的過程、傳承的過程漏失掉了;有些不該有的動作,在這個傳承的過程加進來,所以慢慢的到了三位、四位之後,就愈來愈離譜了。在場的看得他們這樣就哈哈大笑,為什麼呢?因為在場的人都知道答案,都知道原來的主題是怎樣,結果看到一代一代這樣在傳在傳,一直的加油添醋變化,該有的漸漸沒有了,不該有的漸漸加進來了,這樣傳到最後第十位結束的時候,反正他也會表演一些動作,問題是跟前面的已經差得很多很多,主持人問最後那一位:「你知道你在表演什麼意思嗎?」「不知道!我不知道!」不知道沒關係,想想看你表演這個動作代表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他隨便講一個或是講他所理解的,但是跟實際差很多、差很遠,所以主持人就跟大家講:這就是所謂的傳承,一代傳一代的傳承。因為主持人也看過我們整個解脫道這些課程,就跟大家講:歷史上的很多的傳承,事實上都是會增增減減、加加減減的變化,這就是佛法由正法、像法、末法的一個流變過程,所以他會協助大家要好好珍惜,今天空海法師就是協助大家回到最原始的法味上面來,回到最初的甘露法味來品嘗那個甘露法水。所以當他做這些節目表演的時候,一方面寓教於樂,大家也獲得很多的體會啟示。
為什麼佛陀早就有先見之明,早就知道佛法在世間流傳不離世間法,佛陀講的是第一義諦、真理實相,但是在世間流傳之後,佛陀也清楚的知道,沒多久就會變質,所以祂也早就預判佛法會從正法、像法而末法,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瞭解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現在已經漸漸告訴大家為什麼會這樣,印順長老也是一樣,希望把這個流變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做一些厘清,讓大家能夠清楚知道為什麼會變化,我們應該要回到原始佛法上面來,印老有一本書《以佛法研究佛法》,他希望導回大家到原始佛法來,對後期所演變出來這種種法,我們一樣要給予相當的尊重,因為後來會有這些佛法的流變,一樣有它流變的因緣,所以大家把整個法的流變弄清楚,這樣就不會落入南北傳之爭,不會落入大小乘之爭了。
大家回到法味上來,回到為解脫、為法做見證的核心,剛才所講的那個比喻,現在是說第一代的主持人,然後跟第一代的弟子來講,就像釋迦牟尼佛跟聲聞聖弟子,第一代有緣親自聽聞佛陀講經說法調教的人,這算第一代人,主持人直接告訴第一位清清楚楚的意思是怎麼樣、怎麼樣表演,你學會了嗎?要學到會,學不會再教清楚一點,然後再把動作學正確一點,你要全部都學會,好!學會了,這樣主持人就把棒交給他了。再來第一位學百分之一百,再來第二代進來學到百分之九十,已經算不錯了呢!就像以前的傳真機,第一手的原始資料跟傳真或是影印之後的比較,它就會怎麼樣?失真。它會有幾%的失真,會模糊,第一代的跟第二代的去影印,甚而拿到第四代的去影印,出來的傳真效果都不一樣,會漸漸的失真。
所以能夠得到百分之九十的精髓,已經算相當不錯了,再來第三代,我們現在假設用得到90%的這種效率來算好了,能夠學到90%的精髓已經算不錯了,你看一代一代的這樣下來,到第三代剩下81%,到第四代72﹪,一代一代都是這樣傳承下來,他們一樣是「如是我聞」,這裡也是「如是我聞」,事實上我第一代是親自聽聞佛陀所講的,因為早期都是靠背誦,而第二代的呢?他聽第一代的一樣「如是我聞」,到了後面這幾代一樣大家不錯都是「如是我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無意中,不是有意喔!無意中慢慢的把一些精華、精髓,漸漸的漏失掉了,在這整個流變的過程之中,加上文化的衝擊交流,慢慢的有些又加進來了,所以來到54%,就是正法來到像法時期,這樣知道嗎?這是一個比喻!把它做一些數字讓大家比較容易瞭解,但這時候的人他們還是不知道,因為他們一樣代代相傳下來「如是我聞」,到有經典出來的時候,一樣記錄是「如是我聞」、有經典文字。
現在假設說來到這裡,他們這時候開始有文字可以記載了,文字跟紙張都比較發達的時候可以記載下來,所以他們一樣是記載「如是我聞」,這時候跟原始法味的落差多少,你不容易覺察到,慢慢的流傳就會一直折扣、折扣下來,到後來就是從正法、像法,然後來到末法就這樣。
所以,佛法如果你沒有去實修實證,你光是從「如是我聞」,從師父、師徒這樣口耳相傳,
或是從一些依文解字、光是從一些資料文獻,從一些經典文字上面去鑽研的話,很多的精髓都會漏失掉。如果你能夠來到實修實證,你就有可能再回到佛陀所指的見法、正法階段,這裡也是讓大家去體會,為什麼佛陀講:不要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是希望大家能夠一方面有所保留,一方面要進一步去求真求證,這樣知道嗎?
因為眾生真的在這流傳、傳法、傳承的過程,你是盡心盡力在做、盡心盡力在學,但在有意無意之間會漏失掉精髓而你不知道,當然你也不是刻意的,所以為什麼佛教所講的實修實證非常重要,佛陀希望大家不是停留在迷信的階段,真的要實修實證。你能夠為法作見證,正法才能夠久在,不要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因為很容易以訛傳訛,或是有加加減減、扭曲變化,所以佛陀鼓勵大家要求真求證,不要別人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也不是病態的懷疑別人,不是這樣的,而是在沒有求證之前我們保留。
第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這個傳統就像剛才所講到的傳承一樣,有傳統的味道,一代一代的這樣傳下來,但是傳下來到這裡面有多少的變質,你不容易清楚知道,在這個傳承的過程,有時候是為了適應不同時空的環境,而有所方便法的攝取、攝入,但是眾生不知道之後呢?就變成以方便為究竟,結果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之中,把正法慢慢的變為到像法都不知道。所以佛陀希望大家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現在講個故事讓大家參考:有個宗教團體每天都要做早晚課,就是透過祈禱、禱告或是靜坐、感恩,然後來做他們的早晚課,他們是講求那一種寧靜或是那種一起的唱誦、寧靜打坐,他們的早晚課是這樣。每當他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有一隻貓就會常常來,反正這個貓也會找人玩,就在旁邊喵喵的在那裡叫,當然在做早晚課是比較嚴肅的氣氛,不是平常時期可以跟你玩,也沒有時間陪你玩,在那裡製造噪音是不對的,所以住持就下令規定,以後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把這一隻貓鎖在大殿門外,不要讓牠進來在門口,這樣那一隻貓才不會到大殿裡面來,讓大家分心或是製造噪音,最初的動機用意就是希望在早晚課的時候,那一隻貓不要到裡面來製造噪音,引起大家的分心,所以把這一隻貓關在大殿的門口外面,最初就是這樣。
慢慢的慢慢經過兩三年之後,那個住持死掉了,那一隻貓還是一樣,照例每天早晚課的時候就是關在籠子裡面,經過兩三年那一隻貓死掉了,之後怎麼樣呢?團體的住眾因為慢慢的已經養成習慣,他們不知道說原來住持的用意是怎麼樣,結果這個貓死掉了,我們在早晚課的時候沒有一隻貓關在門外,這樣不對,所以趕快再去養一隻貓來,準備在早晚課的時候可以關在籠子裡面,這樣知道嗎?因為以前都有一隻貓在那裡,現在沒有一隻貓好像覺得不對,這個好像是上一代人家交代下來需要做的,他們都說做早晚課時候要把一隻貓關在外面,現在沒有貓,就趕快再去抓一隻貓來可以關著。
早晚課的時候可以把貓關在外面,慢慢的慢慢在流傳之後代代相傳,慢慢的有人他就記錄下來、敘述下來說,我們這個宗派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有一隻神貓都在門口守護著我們,這一隻神貓多重要,牠是我們的守護神,這一隻貓的身份地位真的是我們祖傳幾代下來,這是我們這個寺的特色,這只神貓慢慢的把牠神化、神化,所以他們這個宗派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做早晚課的時候,不管哪個部派、不管哪個地方,你們通通都要關一隻貓在門口,這就是傳承、傳統,這樣知道嗎?
我們不是說傳統不好,傳統有很多好的國粹,先人所留下來很多非常高的智慧、文化、精華,這些我們要珍惜、保留,不但要珍惜、甚至有些還要再繼續加以發揚光大,但是如果有些是流於一種形式,流於一種儀式、流於一種信仰,這些我們能不能重新冷靜的來檢討分析,到底原因是怎麼樣?再來,有必要嗎?事實上真的需要這樣嗎?它的效果是怎麼樣?我們能不能重新來檢討來評估?如果這個事情對現在的聞思修有益助,我們就好好的珍惜,如果沒有,是一些繁文褥節的話,我們能不能簡化?這樣知道嗎?
為什麼早期佛陀帶領大家修行,要修證很快,都是正直舍方便,直接聽聞、直接契入聞思修證,都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那些多餘的繁文褥節,大家就是這樣單純的聞思,然後去求真求證,沒有那些葛藤,這樣是很快的。大家只要好好的聽聞解脫道,一年、兩年就會有很明顯的脫胎換骨、成長改變,只要一兩年下來你要見法,處處都可以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所以佛陀跟我們叮嚀: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第三點: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因為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因為一般的眾生在看戲的時候,如果這個戲是屬於敘述真理、平鋪直述,像這樣的戲叫好不叫座,喜歡觀看的人不多,如果這齣戲把它搬弄很多的是是非非、糾纏不清,很多的這些衝突摩擦愈激烈的對立,就愈吸引人,這一部戲裡面,如果那個壞蛋演得愈入戲、演得愈壞的話,這個收視率就愈高。所以眾生是喜歡看有內容、有衝突的戲,如果一提到什麼八卦新聞,大家一窩蜂的就在那裡炒八卦新聞。所以現在的電視新聞報導,慢慢的都走上投觀眾所好,觀眾喜歡那些好奇的,如果報導一些讓社會安定、人家的孝行、慈悲方面的,這好像變成是一個插曲,收視率就不是很高,就會這樣。所以惡性競爭情況之下,就會變質、變質,眾生在流傳傳佈的過程,常常因為個人的好惡而加油添醋,知道嗎?
在傳播的過程很容易因為個人的好惡標準而加油添醋,同樣的一件事情兩派人馬,有一派是很支持、很認同這個人的作為,另一派是很反對、對這個人很反感,同樣一個人出來做這件事情,兩派人馬在流傳出來之後會不會相同?不一樣的!聽到哪一派,如果你就信以為真的話,那你也只是聽到片面、片段。所以佛陀叮嚀我們不因為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這樣知道嗎?
在學佛修行的過程很重要,我們學佛就是要開啟智慧,開啟智慧就是能夠清楚正確的明辨是非好壞,你能夠清楚的認清真理,如果你是盲目的迷信、盲目的信仰,人家怎麼說你就怎麼信,不敢去求真求證的話,你怎麼樣開啟真實的智慧呢?所以佛法真的是非常民主、非常的科學,佛陀就是這麼的民主,不怕你去求證,只怕你盲目相信、不去求證而已,唯有你去求真求證之後,你才會從骨髓裡面、從內心裡面,真正佩服佛陀所講的是真是假。
當你真正體證到佛陀所講的,完全是正確無誤的時候,這時候不必叫你頂禮,你自然會由衷的頂禮,所以同樣的,到今天從來沒有要求任何的學員跟空海頂禮,我也不認為我該受人頂禮,我沒有這樣。因為你要不要頂禮,是隨眾生的認識、認知而定,你對空海所講的法認識了多少,你真的體悟體證之後,你有相當的震撼,你要頂禮是隨個人誠意的表達,所以我們從來不去要求別人應該怎麼樣,你沒有對我頂禮,就認為是我慢、傲慢,不這樣界定。
第四點、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你看這一點就是很大的一個當頭棒喝,
很大的一個提醒大家,佛陀就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葛拉瑪經》的第四條到第八條,這五條條文是非常重要的啟示:
第四條、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第五條、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第六條、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第七條、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第八條、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佛陀在《葛拉瑪經》裡面再三的叮嚀我們,我們學佛應該有的心態是怎麼樣?我們要邁向解脫,應該具備有哪些心態?因為這在佛教界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一般眾生很容易犯的問題、毛病,而且這也關係著我們佛教能不能從末法時期,導回到正法時期很重要的關鍵。今天佛教徒都認為說現在是末法時期,事實上法、解脫道是存在著,問題是大家能不能秉持客觀、冷靜、理智、求真求證的精神,如果大家可以的話,正法的復興、正法的弘傳就有希望,正法就能夠久住。以上這五條,是關係著佛教能不能從末法導回到正法時期,也關係著佛教能不能回到智慧型的佛教、佛法上面。,
為什麼佛陀叮嚀我們,不要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呢?一般的宗教徒,不管是哪個宗教,因為每一個宗教都有他們的經典,只要一提到經典,大家就是奉為金科玉律,而不可以推翻、不可以質疑,但是佛陀希望我們要保留彈性,要保留求真求證的空間,為什麼不要因為有寫上某某經,然後就信以為真呢?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啟示。
我們現在回到那些智慧者、解脫者還沒有講經說法之前,經典在哪裡?有沒有經典?沒有經典啊!那些解脫者、智慧者,他們是依據什麼而大徹大悟呢?他們就是看到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實相是什麼?我們很多的宗教徒、很多的佛教徒,一直要去找這個實相,到底實相是什麼?然後在經典文字堆裡面找實相,很多的實相一經解釋,愈解釋就愈離愈遠、 愈迷糊。事實上,實相就是實際存在的相貌,現在你摸得到、看得到的,以及你所觸及得到的一切人事物,一切的動物、植物,包括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屬於實相,包括虛空也都是一個實相。
因為實相本身是一部無字天書,一般人看不懂它在啟示什麼,所以有人就認為這個大自然天不言、地不語,意思就是說這個老天爺不會說話,這個大地大自然不會說話。這一句話是對一半,因為它沒有以我們實際聽得懂的語言來講,但事實上大自然、天地有沒有在說法?有沒有在啟示?是有的!中國禪宗就講一句話「溪聲盡是廣長舌」,那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個天地大自然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問題是它所用的語言不是我們一般眾生所理解的語言,它們是用實際行動來啟示,你看起來好像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因為是一部無字天書,所以一般人看不懂。
一般人沒辦法體會、沒辦法瞭解,事實上大自然、實相都有在告訴我們,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就是真理,所以要知道真理就是大自然實際存在的自然率、大自然的法則。它是有一定的法性、法則在運轉的,但是一般眾生看不到。你所作所為跟這個大自然的運轉法則背道而馳,所以就自討苦吃。人類的苦是來自於無明,無明就是你對這個實相、對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清楚、不瞭解,所以你才會有很多的背道而馳,而構築出一個夢幻世界、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
今天我們修行,就是要來到遠離顛倒夢想,要破除無明,破除無明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對大自然法則不認識的這一種無知,把它破除掉,來到清清楚楚的認識,這是重點。在人類歷史上能夠出現少數的幾位,看得懂這部無字天書,這些人我們就稱他為大智慧者、大徹大悟的人,佛陀釋迦牟尼佛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們把佛陀稱為覺者、覺悟者。覺悟者是覺悟什麼?祂就是覺悟這個實相、覺悟大自然律大自然的法則,當祂們經過聞思修,經過這樣認真的去探討、認真的去實修之後,然後認真的去思惟、去解析之後,慢慢發現真正大自然的法則是如此的在運轉,但是眾生不知道。
他們大慈大悲、大徹大悟之後,看到眾生在茫茫苦海裡面,不瞭解實相、背道而馳,所以那種慈悲心自然的流露。真正的一個解脫者,他一定是悲心自然流露的,不忍眾生在苦海裡面浮沉,不忍眾生看不到實相、看不到真理,所以他們就宣說法音。這些整個就把它稱為一個覺悟者所講的法則,我們稱為覺悟者所講的法,也就是佛法。佛陀所宣說的內容是怎麼樣呢?簡單而言,佛陀所講的佛法就是真理、就是法則、就是自然律,這只是概論而已,佛陀把歸納為「三法印」及「四聖諦」。
「三法印」就是包含無常、緣起、無我,這就是第一義諦。整個佛法的核心、佛陀教育的核心就在這裡,因為這是第一義諦,你一定要徹證、要了悟第一義諦之後,才能夠真的遠離顛倒夢想。所以我們所有的學佛、所有的修行,目的都是為了來到體證、了悟第一義諦,但是解脫者他們可以講出來,他們是透過修行、修證之後才講出來。問題是一般人雖然聽聞了,但這是你的知見、你的理解,還沒有親證到,你要來親證佛陀所講的這些內容,如果你沒有透過方法、次第、步驟的話,你還是像「蚊子叮牛角」、「鴨子聽雷」,沒辦法真正的體悟、體證,所以這些覺悟者,像佛陀就大慈大悲告訴我們一些方法,不只告訴你「第一義諦」,然後再告訴你「世俗諦」。
「世俗諦」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方法、法門及方便法是屬於「世俗諦」,包括行善、慈悲、六度波羅蜜、打坐、禪定、持戒、佈施、忍辱,都是屬於世俗諦、方便法,讓我們累積各種善根、善因緣,讓我們把無明的心、把那個污垢那一面鏡子慢慢的擦乾淨,鏡子乾淨才能夠照見到實相,凹凸、動盪不安的心慢慢寧靜、沉澱下來之後,一顆沒有污染、沒有扭曲的心才能夠來到如實觀、如實的瞭解,原來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律就是這樣在運轉,這是不可改變的,它本來就是法爾如斯的這樣在運轉。
原來在不瞭解的時候,就一直常常在構築一個跟實相背道而馳的夢幻世界,難怪自討苦吃,流水就是這樣從上往下一直流,這就是法性。而我為什麼還一直要希望流水逆流而遊呢?大海的潮流就是這樣在流動,我為什麼還要去改變海洋的潮流呢?所以當你瞭解真理實相之後,你就會遠離顛倒夢想,這些都是修行很重要的核心。
佛陀在世的時候,一方面宣說法音、講經說法,然後協助這些當場來聽聞的人,「聲聞」就是親臨聽聞佛陀講經說法的這些人,協助他們進行聞思修證,所以大家不是在文字堆裡面鑽研,透過聞思之後,然後去專精思惟、再去體悟、去求證,去檢驗、去體悟,大家很快的就能體悟到佛陀所講的真是如實語、不妄語,所以對佛陀非常的敬佩,發現佛陀真的是沒有欺騙我們,所講的都是真理實相。一方面感恩佛陀,一方面眾生也從無明顛倒的世界裡面醒過來。
這就是在大家聞法、聞思修證,然後體道。體道、悟道就是體會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然後逐漸的扭轉我們錯誤的觀念與行為,這是行道的過程,體道、悟道、行道,漸漸你就能夠「與道合一」,亦即能夠來到「天人合一」。你的所作所為會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一致,這就是來到解脫的境界彼岸、涅槃彼岸的世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觀念、關鍵。
歷史上事實上就是這樣,這些有因緣可以親自聽聞佛陀現場講經說法的人,我們稱為他們「聲聞聖弟子」,你能夠有因緣與佛陀在同一時期出世,又能夠聽聞佛陀講經說法,真的要有善根福德因緣,這些因緣具足之後,你才能夠聽聞佛陀講經說法,但是如果以智慧而言,佛陀還是高於一般這些聽聞者的智慧。佛陀祂實修實證、親證了之後就是一個獨覺,獨覺之後,然後大慈大悲湣眾生,出來講經說法協助眾生聞法,然後去求真求證,所以經過佛陀親自指導過的這些弟子,我們可以稱為「聲聞聖弟子」。
有修有證的人,我們把他稱為證悟到四果的解脫者,亦即「阿羅漢」。事實上阿羅漢、解脫者跟佛陀所體悟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都能夠同樣來到遠離顛倒夢想世界。問題是當佛陀大般涅槃之後,一代一代的「如是我聞」這樣傳下來,這之間會慢慢的打折扣、慢慢的變質。眾生聞法之後,最初都是透過理解、記憶,因為最初佛陀講經說法、涅槃之後都沒有經典,都只是靠背誦、記憶,雖然佛陀涅槃之後,有弟子們第一次的結集,問題是第一次的結集,也不是以經典、文字將它寫下來,都是靠背誦的,大家一起把重點背下來,求真求證檢驗,然後把它背下來。
最初並沒有所謂的經典,佛陀大般涅槃之後的一、二百年內,雖然有編輯出相應部《雜阿含》,但沒有實際有形的經典文字,經過三百年以上之後,錫蘭的貝葉經才慢慢出現,人類歷史上可以考證到有經典實際存在的,是在佛陀大般涅槃之後三百年以上,才真正有經典的形成,在這之前的經典都是無形的,都是背在大家的腦海裡面。所以經典就是這樣,經過這些後來的弟子的理解、記憶,然後記錄下來,後來有一些可以書寫的工具,有可以記錄的工具,大家擔心時日一久之後,會遺漏掉、遺失掉,所以大家就設法用文字把佛陀所講過的那些記錄下來,然後編輯起來,就形成為經典。
經典就是記錄佛陀以前所講過,協助眾生去修行、去證悟的那些內容,所以經典事實上就是一些佛陀當時講經說法的言行錄。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經典事實上就像是一種地圖、尋寶圖,佛陀找到寶,然後大慈大悲畫出這個尋寶的地圖,告訴我們怎麼去找到那些寶,所以這些弟子們以前是實際聽聞,後來為了怕漏失掉,然後把它記錄下來、描繪下來,這就形成一個地圖、尋寶地圖,而這些經典是屬於一種「指月的工具」,尋寶地圖是一個工具,是協助我們去找到寶,這樣知道嗎?
尋寶圖、寶藏圖重不重要?是很重要,但是寶藏圖跟實際的寶,哪一個重要?實際的寶才是最重要。寶藏圖很寶貴是不錯,但重點不是一直停留在經典文字上面,不是一直停留在地圖的鑽研、研究,如果沒有實際去找那個寶,光只是在文字堆裡面鑽研、在藏經裡面鑽研,而沒有來到實修實證的話,你都只是一直在研究那個地圖、尋寶圖,你還是在「數他人珍寶」、還是在「望梅止渴」。
佛陀的目的都是希望透過佛陀的宣說法音、法理、法則,大家逐步的去體悟、體證,然後遠離顛倒夢想。所以為什麼早期能夠實修實證、證悟的人很多,很快,就是這麼的單純,沒有那些宗派之爭,也沒有那些宗教的見諍,沒有那些的。大家就是很單純的聞思修證,如果大家能夠回到當初佛陀所指引、所帶領的那個時代,去求真求證的話,佛陀就跟我們講七年之內,你七年之內至少可以證到三果,因緣具足的話可以徹證,可以證到阿羅漢果。
解脫者、大智慧者在這個娑婆世界、在人間,如果幾百年能夠出現一位的話,那已經是很難得了,真的!在人類的歷史上可以算得出來的並不多,這個大智慧者、解脫者現觀實相、了悟實相之後,他們所體悟的跟大自然的實相是完全的相符合的,因為他們所歸納出來的真理是禁得起考驗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的,他們所體悟的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是一致的,也就是完全徹悟大自然律。
有的學佛者也許就會認為佛陀是一直強調我們要在五蘊身心裡面觀察,怎麼去看這個大自然法則?我們的五蘊身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有的現象,我們五蘊身心一定也是有的,而且我們的這個五蘊身心本身就是個很精密、很奧妙的小宇宙,所以大自然裡面是含有這種真理,比如「三法印」,不管從哪個角度去印證,你都可以印證得到。你從我們這個五蘊身心裡面,一樣可以去體悟「三法印」,從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阿貓阿狗裡面,都可以去體悟到「三法印」。
從一切的人事物裡面,你都可以去體悟到「三法印」,因為大自然運轉法則就是「法爾如斯」遍一切處,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些大徹大悟的人所體悟的跟實相,完全是百分之百沒有落差的,這樣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來到竟究涅槃。如果你所體悟的跟真理實相還有落差的話,那就表示還沒有來到「究竟智」,還沒有來到「究竟涅槃」,這樣知道嗎?
前面所述之實相、大自然法則,在人類的歷史上也有一些智慧者體悟、體證到了,但是因為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們用不同的語言來解釋、詮釋,但是眾生被這個名相卡住了。還有不同的解脫者他們雖然體悟相同的內容,但是他們所詮釋的角度、著重的角度會有所不一樣,但是眾生沒辦法貫穿、理解起來,好像大自然裡面有體、有相、還有用--體、相、用。有的人是著重在「體」的解釋,有的人著重在「相」的解釋,有的人著重在「用」方面的解釋。
人類歷史上,這些智慧者都有在解釋,問題是眾生就是沒辦法把這些串連起來,當我看到人類這些智慧者,他們事實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在解釋相同的這個實相之後,我才發現眾生真的很容易被一些語言名相卡住,而不容易看到那個實相。同樣一個實相、同樣一樣東西,你用不同名稱來講的時候,眾生就在那裡見諍不斷。
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所體悟的跟實相是一致的,但問題是實相不可說,真的是所謂「言語道斷」的世界,本來真的是沒辦法完全用語言文字描述,但是不講出來,眾生又不瞭解,所以還是勉強的宣說,但宣說就是落入世間法、落入方便法,這樣知道嗎?老子講過「道可道」,「可道」就是可以宣說出來,「道」講的就是實相,這個實相是不可說,但是勉強宣說、說出來的,跟實相之間是有落差的,它不是完全相等。
就像白天照亮我們的太陽,如果我把太陽形容為太陽神阿波羅,把太陽描述為「大日如來」,第一代的人是可以瞭解,師父所講的「大日如來」,就是白天高高在上在照的太陽,師父所講的太陽神就是那個。所以透過那個指月的手指,大家就知道說的是什麼,但是慢慢時間漸漸流傳,把它記錄成為文字之後,眾生就一直在寺廟裡面去拜一個雕像的「大日如來」,然後再到神宮裡面去膜拜一個雕起來的太陽神,而真正實際存在的那個太陽呢?眾生看不到、不覺得祂的重要,這裡面有很多的啟示。其他很多的宗教也是一樣,都會類似有這種問題出現,所以本來講出來的只是一個方便法,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你透過這些語言名相去看到實相,但是眾生第一代還可以瞭解,第二代的漸漸有一半瞭解、一半不能瞭解,慢慢能夠瞭解的就愈來愈少,所以這之間漸漸會有所落差。
佛陀宣說之後,眾生用個人自己的理解角度來理解佛陀所講的,很多人就認為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事實上佛陀知道你所謂的「知道」,不是我真正所要講的那個內容,這裡面還是有落差的。所以《金剛經》就是在喚醒大家,不要以為你可以那麼輕易就知道佛陀、智慧者他們所講的內容,佛陀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都是在喚醒大家:你們所理解的跟這些大智慧者、大徹悟者,他們所理解的內容是有落差的、不是完全相等。
為什麼這之間的理解會有落差呢?這些大智慧者、大徹悟者是來到沒有貪瞋癡的世界,
沒有我慢的世界,他們的心鏡,是又平又明又乾淨的一面鏡子,所以他們所看的實相,在他們心裡面是如實的映現,是沒有染汙、沒有扭曲的。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是如實觀,但是一般的眾生,雖然你很認真的在聽聞、聞法,但是因為你內心裡面如果還有貪瞋癡、還有無明、還有我慢、還有自卑,如果你還有這一種心態的話,表示我們的這一面鏡子不夠清不夠明,含有很多的污垢。
如果你還有貪瞋的話,表示我們這一面鏡子是有凹凹凸凸的,你凹凹凸凸的心鏡不夠清、不夠明,你所理解的跟那些智慧者他們所理解的、所看的,會相同嗎?不一樣的!會有很大的落差。他們所看的是很清清楚楚的,而這些聽聞者、後來這些人呢?大家所看的是一個模糊的影像、是一個概念的影像,所以這之間會有落差,佛陀清楚知道啊!為了讓這個落差縮短、為了讓這個落差消失,所以就希望大家不要得少為足,在我們要聞思之後,一定要實修實證,把我們這一面鏡子擦拭乾淨,把這一面鏡子的貪瞋癡去除掉,讓它沒有凹凹凸凸,能夠來到又平又明又淨,止觀雙運、如實觀,你就能夠了悟真理實相。
在此,全盤讓大家能夠清楚瞭解,所有的經典它是記錄,現在所指的是佛教裡面的經典,是在記錄佛陀所跟我們講的各種方便法以及第一義諦,目的都是為要去體悟、體證大自然、體悟實相,都是希望大家破除無明,能夠來到「明心見性」,了悟真理實相之後遠離顛倒夢想,所以要知道經典有它相當重要的目的,我們要讓它來到正確的位置,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面。
經典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我們去找到真理、找到寶,有些經典是後來慢慢再結集出來的,如果經典所記錄的跟實相有落差、有誤差的時候,要以實相為主,這是佛陀勉勵我們的,不要因為經典怎麼說,然後就完全信以為真,經典很重要是不錯,但是因為經典是在記錄實相,如果這之間有落差的話,要回到以實相為主。我們珍惜經典,釋迦牟尼佛跟空海都沒有否定經典的重要,經典有它相當的重要,是個很重要的工具,但是我們要讓它回到正常該有的位置,知道經典是怎麼樣來的、它的目的作用是怎麼樣,你真正珍惜經典的話,是善加應用它,然後去找到寶。
佛陀講經說法不是要讓你崇拜,佛陀以及佛教徒所留下來的這些經典,目的不是要讓你膜拜,目的都是要協助你去找到寶、遠離顛倒夢想,所以我們是要善用這些經典,珍惜尊重然後善加應用,發揮經典的功能效果出來。如果有衝突、有誤差,我們要客觀冷靜來求真求證,大家可以瞭解嗎?因為這是滿重要的一個階段,而且這裡面講出很多的重點,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日本有一位一休禪師很有名,他的智慧真的滿高,在電視曾經播出一部卡通很受歡迎,裡面充滿了機智,相當不錯。有一次他住在一個佛寺裡面,看到很多人把藏經樓的藏經搬出來,然後放在廣場上,一休就問他們在幹什麼?那些比丘就跟他講說是在曬藏經、在曬大藏經,因為有些修行地區的佛寺是在山區比較潮濕,一段期間就要把藏經搬出來曝曬,不然很容易潮濕、發黴,所以天氣好的時候,大家就把那些藏經閣裡面的那些藏經搬出來,當然一休是知道,但是他是故意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我們在曬藏經!」後來一休也躺在那個廣場上面,他真的就躺下來喔!人家藏經排在那裡,他就躺在藏經的旁邊,然後四腳攤開躺在地上,那些和尚就問他:「你在幹什麼?對經典這麼不禮貌!我們在曬藏經,你竟然不幫忙搬,還躺在那裡,你在幹什麼?」結果一休就跟他講:「你們不是在曬藏經嗎?」「對啊!」,一休說:「我也在曬大藏經!」
這一句話如果你真的因緣成熟的話,你就會開悟,這就是禪師的禪機,他在提醒你,旁邊藏經的重要性不如我這個活生生的大藏經,這樣知道嗎?真正活生生的大藏經是在你的五蘊身心裡面,真正活生生的大藏經是在一切的人事物之中,這樣知道嗎?這個含意很深,我們就是要慢慢協助大家來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所跟我們敘述的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事實上不是天不言、地不語,而是天地用的語言眾生不瞭解、看不懂而已,你的智慧程度不夠,你看不懂而已,事實上整個大自然都在跟我們啟示,你來到海邊看著浪起浪落,你還是看不到「無常法印」,但是一些心行比較敏銳的人,他們就可以慢慢的體會到浪起浪落,這不是在告訴我人世的變遷嗎?這不是在告訴我「無常法印」嗎?能夠從浪起浪落裡面就可以去體會什麼叫做無常法印,從那些潮起潮落,這不就是活生生的無常法印嗎?
以前你常常到海邊去散步,為什麼你還沒有看到無常法印呢?因為我們的智慧眼沒有打開,所以為什麼要聞思?聞思的階段就是協助我們慢慢要去看懂這個活生生的經典,這樣知道嗎?所有的經典都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活生生的三法印、活生生的佛法。就像佛陀坐在這個無常法流裡面,跟大家在宣說無常法印,潮起潮落、浪起浪落都一直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從古至今,這些潮水沒有停止過,每一個波浪來來去去也沒有完全相同,都不斷的在變化、變化、流動、流動,大家好好去體會。佛陀是要幫助我們去看到無常法印,結果眾生卻一直在扣拜這個偶像,這樣就不對!又一直在「見指不見月」。
實上佛陀是希望我們要去好好體悟三法印,如果你能夠體悟到無常法印,就能夠體會到真正佛陀所講的涅槃妙法,如果你的心夠細、觀察力夠敏銳的話,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你不要說這草菇我無關,一樣啦!一樣你把自己溶入裡面,它就代表你,你就可以去體會什麼叫無常法印?你本身也都是在無常法流裡面生滅變化。如果是常恒不變化,那小時候國中、高中時期跟現在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那都是一直在流動變化的,你看剛才那一朵漂亮的草菇,沒幾天就變成乾枯、凋萎,旁邊的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法印?沒幾天、沒多久一樣,愈來都是這樣愈枯萎掉,這不是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嗎?不是說從昨天是突然變換到現在,它不是突然,它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變化、變化,所以大家要在大自然法界中去體會什麼叫做無常法流。
這是菩提樹葉,我就把它拍照下來,這是最初的嫩葉,我把它摘下來對比,讓大家來看看什麼叫做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連一片葉子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就像佛陀在跟我們宣說法印,這叫一葉一如來。連這一片樹葉,最初嫩的時候是紅色的、鮮嫩的,慢慢的它會變化,除了變大之外,顏色也不一樣,然後變成成熟的葉、掉落乾燥的樹葉,這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常變化嗎?所以大家不要把無常認為很抽象,不要這樣研讀了藏經好幾年,還是看不到無常。
在大乘佛教地區,大家要接觸到其他的經典還比較快也比較容易,但是要接觸《阿含經》真的是很困難、很不容易,一千多年來常常被埋沒、被疏忽,開經偈裡的「百千萬劫難遭遇」
講的就是真正解脫道的《阿含經》,這絕對不是今天空海老王賣瓜說瓜香,我是跳脫宗派、宗教的立場,由衷誠心誠意的跟大家分享世間智者的法寶。這些智慧之言真的都是能夠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見法、解脫,非常實用的解脫道,只是在人類、在人間,你要遇到真正的解脫道,真的是不容易,大家今天有緣來接觸,但願大家能夠多加珍惜。
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分享《葛拉瑪經》的這幾條條文: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前面已經解析過了,但是我想再跟大家補充一點,上次有講一個比喻的故事就是傳承,我想不少人對這一則比喻會有很深的體會,我們再進一步解析。
佛陀傳法的第一代,他們可以百分之百的學習到,因為佛陀是明眼人,了悟真理實相,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不斷的協助大家去體悟法,縱使你不會的也要教到你會,不瞭解的也要教到你瞭解。大家為什麼當初要證悟很快,因為有佛陀明眼人在調教,大家要學法、見法都很快,所以最初第一代是百分之百的把佛陀所講的法傳承下來。但是以前時代沒有像現在有這麼具體的書本、經典可以完整的記錄,佛陀還可以校正你們哪裡是錯了,也沒有這些電子媒體,所以以前都是靠背誦,一代一代的這樣流傳,一樣大家都是「如是我聞」,第一代他們是這樣,真的他們是「如是我聞」,是實際聽聞佛陀所講的。
但是第二代、第三代之後呢?事實上是間接了,因為大家傳承下來一樣都是「如是我聞」,大家都認為說我是百分之百的傳承下來,但事實上人類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而且最重要是每一個眾生的慧根、智慧、理解力不同,智慧不一樣、水準不均,你以為你知道,但是事實上你並不是真正的知道,你以為你已經理解,但是你並沒有完全正確的理解,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一般眾生不容易覺察到我們所理解的跟智慧者他們理解的角度有多大的誤差,所以同樣的「如是我聞」,一代一代一直的傳下來,如果你是百分之百理解,就沒有所謂的「像法時期」,更不會有「末法時期」。所以正法、像法、末法都是在告訴我們,歷史的事實演變就是這樣,真正正法的精髓漸漸在流傳的過程之中,一直流失掉很多的精華、精髓,做一個比較具體的數字讓大家參考,一代一代的這樣傳承,如果你能夠學到百分之九十已經很不錯了,除非能夠出現一位智慧相當高的人,不是繼承傳統的這一種模式,他是參考傳統,但是又能夠實修實證、講出真理實相,就像說中國歷史禪宗六祖惠能有相當深的體悟,所以所講出來的內容就是不一樣,能夠講到活的、很深的這些,如果你只是依樣畫葫蘆,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咀嚼、默守成規,這樣你就會一直的折扣、折扣下來,沒有創意、沒有真正的去體證,這樣會一直折扣下來。
假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能夠學到百分之九十就已經不錯了,百分之九十,再來八十一,再來七十二、六十三,一代一代一直這樣傳下來,慢慢愈到後面就愈少,所留存原來的精髓就愈來愈少,假設到百分之五十四的時候,就已經不及格、剩下一半,這就是來到「像法時期」,六十分以上的還算可以、還算及格,解脫還有望,這樣知道嗎?六十分以下就不及格了,就是來到「像法時期」,然後慢慢、慢慢的愈到後面,就是來到「末法時期」,你所看到的很多經典,就如在茫茫大海之中,你要能夠掌握到佛法的精髓,確實不容易。
以前只要看一本佛典,就能夠掌握到佛法的核心,現在卻是看了一百本都不一定掌握到法的核心。有關大陸學員表演的傳承節目,在時候現場的觀眾都是開懷大笑,笑的東倒西歪,那些在表演的人也都很認真的在表演,為什麼表演的過程會讓觀眾開懷大笑?因為他們清楚知道正確的內容、答案,以及正確的動作是什麼。第一次主持人在跟大家示範動作、講解內容的時候,現場的觀眾都清清楚楚知道正確的答案、動作、含意內容是什麼,所以當他們看這些學員在表演一代一代傳承表演,哪些是增加出來的,哪些該有的動作、精神漏失掉了,觀眾是很清楚。他們看到一代一代在傳承的人,大家不斷的增增減減、增增減減,愈到後面漏失掉愈多,愈增添一些原來沒有的,而且真正的本質、深義都漸漸喪失掉,所以這些旁觀的人看得開懷大笑,因為他們知道清楚的答案是什麼。
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如果你真正開悟、真正見法,清清楚楚的知道「三法印」是什麼,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然後再來看那些還沒有真正見法、用頭腦知解在詮釋、佛法的那些人,他們所講的是正確還是錯誤,你就很清清楚楚,不只是人、或法師所講的正確與否,你都可以清楚的瞭解,包括這一部經典所記錄的是正確還是錯誤,為什麼會有偽經?怎麼去鑒定是偽經?如果你不是明眼人,你很難鑒定。這個經典講的是究竟法還是方便法,如果你清楚見法的話,你是不是能夠很清楚的分辨出來?所以為什麼實修實證很重要,你沒有實修實證、見法的話,就沒辦法瞭解到最原始佛陀所講的三法印是什麼,真正佛法核心是什麼。
當你真正的聞思修證俱足之後,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這個人所講的正確占多少%、錯誤占多少%,這個人所講的有沒有見到法,或還只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論,你都可以清清楚楚。如果真的透過聞思修證上來,十個結一一的解開,來到沒有我慢的情況,那這個人有沒有我慢?有沒有無明?有沒有貪?有沒有瞋?你都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在後面會跟我們講,真正的善知識是協助你去親證、去見法,自知自覺自作證。當你真正見法之後,你就能夠清楚的分辨,這樣就不會一直在盲修瞎練的世界裡面
以上所講的這些,沒有針對任何宗派,也沒有針對任何宗教,因為在人類歷史上的流傳、傳承的過程,是很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我們真的要認真的去求真求證,佛陀跟我們講:不要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不要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大家要求真求證。
第四點、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這一條對我們當今一般的宗教信徒來講,是很強的一棒來喚醒大家,不管是哪個宗派、哪個宗教,並不侷限佛教。佛陀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這個宗派、宗教所奉行的宗教經典,一提到經典書本,就不敢去懷疑、不敢去求證,佛陀希望大家不要這樣。因為不是宗教經典書本就完全正確,裡面可能有記錄錯誤的地方,你也要能夠求證出來。再者因為經典書本對於很多精華、精髓、活生生方面的,宗教經典書本裡面沒辦法記錄。
第九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第十條、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這兩條同樣非常不容易突破、不容易超越,一般如果你有大師崇拜、偶像崇拜,這樣的話,你這兩條就沒辦法超越。佛陀希望我們大家: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為什麼呢?
現在講一則故事比喻讓大家來參考,裡面有一些啟示深義,大家慢慢去體會。有一位精進用功的修行者,可能就像廣欽老和尚一樣,很認真、很精進用功,禪定力很好,結果有一段期間,他常常入了深定,而且又比較久。因為他入深定比較久,結果親戚朋友以為這位修行人死掉了,這麼久都沒有出來吃飯,沒有看他有任何動作,看他坐的這樣,認為大概已經死掉了,就請法醫來鑒定,法醫也在他鼻頭摸一摸、手摸一摸,這個人沒有呼吸也沒什麼脈動,認定已經死亡了,所以開出死亡證明書。
他們親友就準備幫這一位家屬處理善後,所以請來神父、牧師,也請來法師、道士
來幫忙做法會,法會已經做了,親友就準備把這一具他們認為的亡者屍體要抬出去,也把他封棺了,準備抬到墓場去埋葬。正準備要下葬的時候,棺材裡面有敲打的響聲,大家很驚訝的撬開一個縫看看,裡面被認定為死亡的人說話了,他說:「你們在搞什麼?你們在幹什麼?
我還活著、我還沒有死!」這時候大家嚇到、一群人都愣住,愣住了鴉雀無聲,大家不知道怎麼辦,後來這位元元全程處理喪葬事宜的祭師就出來說話了,他說:「喂、喂、喂!老兄!醫生專家都證明你已經死亡了,而且開出死亡證明書,我們一些神父、牧師、法師都幫你做超度法會了,儀式也都已經做了,他們也認為你已經死了,我相信專家的話是不會有錯的,我相信這個死亡證明書是沒有偽造的,神父、牧師他們的認定也不會有錯,而且我們這裡還有死亡證明書,這是具有政府的公信力不容懷疑,裡面沒有造假!」但是裡面的人說::可是事實上我還活著!」祭師就回答:「比起那些有名的專家、比起那些有名的大師,你算老幾?你講話不夠份量,我當然聽信那些有名的大師他們的話,我當然是聽信專家他們的話,而且我們這個死亡證明書,是政府核定審定的有官印,都沒有偽造,所以是不容懷疑的,這個證書是有公信力的不容懷疑,我們是認證不認人。」「還有,如果你不躺下去死掉的話,我就拿不到一筆喪葬費,公權力不容挑戰,我必須執行公權力,對不起!我是依法行事,必須再繼續後面未完成的工作」所以再繼續把棺材蓋釘上,然後在預定的時辰把他埋葬了,埋葬了之後,大家再很慈悲的幫他做超度法會,還為他再繼續哭泣、掉眼淚、不舍。
這個故事裡面有很多的啟示,大家慢慢去體會,你不要以為這個太誇張,我們怎麼有可能這樣,我們沒有這樣,我們不會這麼離譜。錯了!這種現象相當普遍,我們只能夠點到為止的,希望大家能夠回來體會佛陀跟我們交代的,大家不因為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大家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如果你所拿的證據、證書經典,跟事實有落差、有差距的時候,請你不要死守著你所握有的觀念知見,請你歸零重新來,從事實上面來認定,這樣知道嗎?
就好像宗教界普遍存在的一個觀念,認為現在是「末法時期」,也就是認為法已經死亡。但是空海發現沒有所謂「末法時期」,法不但沒有死掉,而且是活生生的活著,每一天、每一個當下都在你眼前在告訴你,什麼叫做三法印?什麼叫做無上甚深微妙法?法沒有死掉,沒有末法時期,只要我們回到原始佛法這一種求真求證的解脫道上,就可以印證空海所講的對還是錯。
第五條、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為什麼呢?人類的邏輯推論觀念是死板的、公式化、定型化,而實相呢?它是活的,不是死板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在黑板有寫的A代表的就是:是、好、善、對、白,B代表:非、壞、惡、錯、黑。一般世間的觀念,是非分明、好壞分明,善惡都清清楚楚,對錯要弄的清清楚楚,黑白也都要弄的清清楚楚。所以很多很有正義感的人,都認為我是、非、好、壞、善惡分明,這都沒有錯,依一般人的推論、依邏輯的觀念來講,A跟B之間它是怎麼樣?A跟B是不會相等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A跟B不會相等。對的不會變錯的,好的不會變壞的,所以對就對,錯就錯。是非、好壞、善惡、黑白都分明,一般的邏輯推論觀念是這樣。
但是事實上A跟B之間,老子講出一個非常深的啟示,A它會變成B,B也會變成A,這兩者是會變化的,會互動、會變化、會交流,不能夠把它絕對劃分開來。依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福就是好的、善是好的,禍就是不好的,就是壞的;福就是吉的,禍就是凶的,我們把吉凶、好壞都截然的劃分開來,但是老子喚醒我們: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
世間法兩者是會變化的,你以為得了大樂透、發了一筆橫財,好高興、好快樂!你認為是好、是福,但是當你在洋洋得意在炫耀,當你在忘了我是誰的時候,後面隱藏的禍患,你知道嗎?你有看到嗎?當你居處在位高權重的時候,你認為我官位好大,好威風、好有福報,但只要你被名利熏心、操守把持不住的話,你很有可能因為貪汙案,沒多久而身敗名裂,高官厚位對你來講是好還是壞?
如果我們回到大自然的實相來講,人類是把大自然的實相截然劃分,但是對大自然實相而言,它是沒有截然劃分開的,整個大自然是包含相反的兩極,然後統一和諧、沒有衝突。為什麼呢?人類認為的白跟黑是不會交集,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但是我們現在來看大自然的情況,白天跟黑夜有截然劃分開來嗎?你說:有啊!白天跟黑夜不一樣。請問它們的分水嶺、劃分點是在幾分幾秒?你能夠清楚正確的告訴我嗎?以實際的大自然而言,白天A它慢慢的會轉變到B,這中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分水嶺,黑夜一樣會慢慢的轉換成為白天,這之間它是完整的一個圓,並沒有斷然劃分開。但是人類的思想是截然劃分,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個人十年前給我壞的印象,十年後對人家還是存在著壞的印象,你卻不知道人家早就已經改頭換面、脫胎換骨。所以這是佛陀喚醒我們,不要因為用邏輯的推理,然後就信以為真,我們要靈活、靈活。
佛教有一門學問叫做因明學,也就是佛教裡面的論理學、辯論學。以前我在學院的時候也讀過這方面的課程,這都是在設法講出自己正確的立論,讓自己的立場理論正確,一方面設法去找出別人的缺點、找出別人的漏洞,然後要駁倒別人的錯誤,這是屬於因明學。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講的頭頭是道,我也講的讓你找不出我的缺點、破綻、毛病,因明學就是要訓練這樣。訓練到真的你講出來,人家找不出破綻、找不出缺點,你可以把對方的缺點找出來,讓他心服口服,你的辯論就贏,你的佛法知見觀念就贏別人,因明學是訓練一種辯論辯論比賽方面,不是看誰講的有理無理,而是看表達口才各方面,所以辯論的第一名並不是他所講的理就是最正確,不是這樣。所以因明方面我是覺得可以重視它、可以參考,但是不要在學了因明之後,反而讓你增長更多的我慢。我們學佛不是要跟人家辯論,不是要去駁倒別人、駁倒任何人,真正是要回來看到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把自己的錯誤觀念知見推翻掉,才是最重要。
第六條: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為什麼呢?是因為人類很多的哲學觀念、知識知見,存在的有成熟的一面,但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再來人類的思惟是二元對立,就好像在二度空間,你沒有來到超越二元對立的時候,很多方面的推理推論、哲理觀念不是很正確的,但人類不容易覺察到,這很容易被自己所欺騙而不知道。
就好像有些在電視上很有名的婚姻專家,幫人家解決婚姻上面的困難、困擾,講起來都頭頭是道,但是後來沒多久,這些婚姻專家是家庭破裂、離婚,我們當然感恩婚姻專家協助我們,提供他們的觀點讓我們參考,但是當你是婚姻專家的時候,不要忘了!你可能很多的自以為是,讓你增長我慢而不知道,結果你旁邊的人、你的另一半很痛苦,你能夠解決別人很多問題,但是你解決不了家人內心實際的問題,有一句話:「有理可以行遍天下,但是走不出廚房」。為什麼呢?對外面、對一般人,你可以講滔滔不絕的大道理,別人聽起來覺得不錯,很有理、很好,認為你這個人很有智慧、學問很高,你講的法律條文也都很實用、很實際,別人會謝謝你的幫忙我們,你很快樂!覺得自己可以到處去幫忙別人解決法律上的問題。但是你家裡的老婆、小孩,看到你卻好像看到閻羅王。
你可以講很多的道理給別人聽,但是你在家裡面對實際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不是用一加一等於二的那種公式去推論,你可以對別人做出很多讓人感覺很慈善、很慈悲,但是家裡面的人及小孩都不敢吭聲,他們內心的話不敢講出來,因為在家裡面,你有可能很武斷、很霸道、主宰欲很強,但你不知道。所以我們要回來如實面對我們自己,不要光是講一堆大道理,道理人人都會講,但要真的做到慈悲對待別人,能不能慈悲善待家人?再來很重要能不能真的慈悲善待自己?你要去救度眾生,能不能先回來救度自己,非常重要。所以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因為道理人人會講,你要真的做到。
再來,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眾生都習以為常的喜歡聽一些好話,人家誇讚我們都很喜歡,某個人如果他很擅長於誇讚你、說好話,都是講很多的好話誇你、讓你很高興,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好慈悲、很棒,他真的好慈祥,一般的推論是這樣不錯,但是你能不能看到這些都只是世間法?你還在世間法裡面的階段,你知道嗎?所以不要停留一直在:我只喜歡聽人家誇讚我的,只喜歡聽一些好話,你能不能成長到能夠接納逆耳的忠言,而且真正去欣賞那些講我們缺點的人。
以前在國中的時候,自己桌上就寫一張座右銘提醒自己:「道吾善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善者」:常常講我好、誇讚我的人,一直都在講我好的人,就像我的盜賊。「道吾惡者」,會指責我、罵我、會說我缺點的人,道吾惡者是吾師,是我的老師。我提醒自己:
人家真的會跟我們講缺點、逆耳忠言的人,他們是真正為我們好的人,真正希望我們改進,而那些總是一直在誇讚我們、都是講好聽好話,讓你聽的很順耳的人,要知道對方不是要故意陷害你,而是他很容易讓你忘了我是誰,很容易讓你長養我慢,很容易讓你墮落、退墮不知道,裡面很多的甜言蜜語,很多的迷魂的那些話語,讓你漸漸的腐蝕、讓你停滯不展,你不容易覺察到,這樣知道嗎?不是別人有意害你,大家不要聽錯,那是一種自我勉勵、提醒我們自己,不要總是喜歡聽那些誇讚我們的,不要一聽到人家講我們缺點、講我們不好的,就認為別人是壞人,不要這樣認為。
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一般人都認為我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我眼見為正確,舉個例子來講:以前在研究所讀書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每天早晚都要整理環境,因為我們的教室是在二樓,有一次我在走道上發現一隻蝴蝶,覺得這一隻蝴蝶還沒有死掉,還是活著,我想牠在走道上可能會被踩踏到,所以我把牠輕輕的放到畚鬥上面,然後把牠面向陽臺外面放走讓牠飛,牠有飛走,所以我這個動作是一手拿著掃把,一手用著畚斗往外傾倒。剛好旁邊比較遠的地方有一位同學看到了,就講:「下面有人呢!你怎麼這樣倒垃圾呢?」從他所看的角度,認為這個人是在傾倒垃圾,在他的印象中,馬上認為這個人怎麼樣?很差勁、很缺德,對不對?那個人會認為是親眼所見。
我們常常認為我親眼所見,我下的論斷就正確,但是你只看到片段,你知道嗎?你看的深度、廣度不夠、正確度不夠,你有覺察到嗎?你有看到人家在做的動作背後,是隱藏著慈悲跟善行,你有看到嗎?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深思。我們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有時會引用一些故事、一些比喻,讓大家有更進一步去思惟,有更寬廣的空間去體悟,有時候一些故事裡面隱藏著很深的啟示,不要認為我不可能、我不會這樣,如果是電視上演壞人的,就覺得不可能是我、我不會,你愈是這樣粗心大意,犯錯的可能就愈大。
現在把《葛拉瑪經》後面的經文再做一個總結,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眾生用著凹凹凸凸的心鏡在看外面,你不知道。就好像你習以為常的戴著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間,你看出去的世間是跟你所戴的眼鏡的顏色一樣,但是你所看的顏色是有染汙、有扭曲、有變化,但你不知道,所以一個人內心裡面只要還有貪瞋,你還很堅持一個理念、立場,這時候你對事情的看法、判斷就不夠客觀,有失公平、公正,但你不知道你用一個凹凹凸凸的這一面鏡子看出去,這個實相被你染汙、被你扭曲你也覺察不到,因為你習以為常,你認為這就是正確的,但是你的正確度跟實相方面有很大的落差你覺察不到,所以一般人很容易被自己自以為是的判斷所誤導,被自己欺騙了而不知道。
所以才說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別人的欺騙都還容易覺察到,自己錯誤的誤導、自己錯誤的觀念誤導自己,是非常不容易覺察到,因為你就是太習以為常,認為這就是正確,就是這樣。佛陀喚醒大家: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我們很多時候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很多時候的親眼所見也未必是正確的,因為你看的角度、站的角度不同的時候,所下的結論不一樣。就像上一節跟大家講,事實上我是在放生,在放一隻蝴蝶。但是從其他學員的立場來看,那也都是成年人,都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不是小孩子啊!但是他們所看到的角度、所下的論斷判斷,跟實相有很大的落差,他不知道。
如果他沒有講出來,我沒有跟他解釋的話,在他內心裡就存在著對這個人不好的印象,認為這個人缺德,因為他有直接講出來說:你怎麼可以在那裡(陽臺)倒垃圾?樓下有人!但是當我跟他解釋:我是在放生,讓一隻蝴蝶飛走,他才說:喔!是這樣喔!所以這也是讓我們大家參考,很多的時候我們都認為,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沒有錯,你認為的百分之百沒有錯,裡面有很多的錯,你知道嗎?如果沒有覺察到,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論斷所誤導,這就是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紛紛擾擾、衝突不斷,原因都在這裡,大家好好去體會。
第九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第十條、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這兩點真的非常不容易突破,一般來講,我們認為他是博士、專家,某方面的專家、某方面的權威,而且又加上這個專家或是大師,他給我們保證、又發誓,應該絕對沒有錯,但是佛陀都希望我們要保留,這樣知道嗎?要親證到才算,你自己要去求證、要親證,所以這十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醒,是我們在學佛修行的路途上,很重要的十個原則,如果你能夠好好去體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


因為你的求真求證,很快就可以見到活生生的法,就能夠為法作見證,就能夠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是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開始就要冷靜、理智、求真、求實、求證,你有這種精神,要距離邁向開悟解脫就容易了。

本文轉載自 空海法師阿含解脫道博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