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美味乾麵

我讀高中的時候,家附近的麵攤,非常美味,我們家人偶而也會回去那兒吃麵。當初的麵老闆,現在已經很老了,我們今天傍晚過去,他在路邊休息,我們過去和他打招呼,他很開心的跟他女兒說老客戶來了,就親自下廚煮麵給我們吃。

在綠川街和河川街交叉口附近。
傍晚5點到晚上12點。
滷味
乾麵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普陀山 《我見我聞》

我認為普陀山是一個很成功的觀光示範區,收取高額的門票費用,但是環境清潔、交通、動線規劃都很優質。

文革期間,普陀山寺廟建築遭受破壞,僧尼被逐。日後戮力重建才得以恢復到目前的光景,這也算是Christensen 所說的破壞式創新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雖然書讀不多,但是喜歡到處看看、增廣見聞,普陀山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普陀山遊記一共七篇

搭乘纜車鳥瞰「慧濟禪寺」全景,格局氣勢磅礡。
路邊攤賣的「九死還魂草」,可做盆景,止血、鎮痛去於。
身居佛國心向黨,可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
千步沙,這裡的沙灘是土色的,不是我常見的灰色或白色。我們脫下鞋、把鞋綁在身上,走過這長長的沙灘,非常舒服、輕鬆自在。
寺廟的台基層層而上,從這一片山牆看過去,從牆下的砌石就可以看出層層疊起的台基。

多寶塔院,關著門、不得其門而入。有個很別緻的門頭。

買了觀音餅吃吃,忘了甚麼味道? 

普濟禪寺,香爐腳部的獅面叫做「狻猊」(ㄙㄨㄢ ㄋㄧˊ),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性喜煙好坐。

園林美景、遊人如織,石橋倒影、美不勝收。

鋪首啣環,這鋪首叫做「椒圖」,也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性閉居、不受打擾。這鋪首是我看過最具造型的一對。
梵音洞位於普陀山最東部的青鼓壘山,佛經中「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所描寫的就是這裏。這飛簷不做先人走獸,只做三隻螭虎,非常有趣。
南海觀音銅像,高二十八米,鑄銅重達七十餘噸,外著金身,蓮華底座兩層,供海上來往客商船隻遠眺,象徵苦海慈航,普渡眾生。
相傳古代仙人在此煉丹,仙人去世後建梅福庵,後再改稱梅福禪院。
用石片製作的排水溝,生態工法,匠心獨具。
集合式住宅,把觀光景點和住宅分開,規劃得不錯。
知名景點二龜聽法石,相傳兩龜受龍王之命前來探聽觀音菩薩說法,只因聽得入了迷,忘了歸期,被觀音菩薩變成了石頭。
類似的禪寺比比皆是,各具特色,這是免門票的。
牌樓,四柱三間三樓,厚重結實。
車票、纜車票、船票、入山票、入門票,票票都要錢。

普陀山 《法雨禪寺》

普陀山現有二十多座寺庵,其中最大的是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三大寺。普濟禪寺俗稱「前寺」,法雨禪寺俗稱「後寺」,慧濟禪寺俗稱「佛頂山」,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最早的觀音道場。

以上這四座知名的禪寺我們都去參拜過,這裡每一座禪寺的建築造型各具特色,院落佈局則是大同小異。山門進去大都就是天王殿,又稱彌勒殿,是佛教寺院內的第一重殿(又稱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佛,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韋馱尊者。

法雨禪寺入山門後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禦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占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台基上。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興修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得今名。
20060525日,法雨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天王殿前斗大的法雨禪寺四字。
天王殿外的照壁,九龍壁。
天王殿前的石塔。
石塔上的泥塑人物栩栩如生。
 天王殿的東方持國天王
 碩大無比的百年銀杏。
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故宮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大雄寶殿。 
大寮前方的龍魚。「大寮」是食物烹調、料理的地方,即是一般所稱的「廚房」。 
要把銅錢丟進這個銅爐裡面,我不知道是甚麼意思。 
厚實的鋪首。《說文解字》:「鋪首,附著門上用以銜環者」。

普陀山 《信徒》

普陀山是佛教聖地,也是觀光勝地。我認為大部分大陸民眾到普陀山的意義,觀光朝聖大於宗教信仰,當然虔誠的信徒不在少數。

禮拜六、禮拜天滿滿的人潮,環境清潔做得很好,行進動線規畫得很不錯,雖然票價、各項收費都貴了些,但是我認為是一個很不錯的旅遊景點,非常值得到此一遊。  

傳說中的三跪九叩上普陀山,是真的,很夠虔誠。
供品,水果居多。
路邊的攤販,販賣的紀念品琳瑯滿目,佛珠、佛鍊、佛像、玉石、玩具等應有盡有。 
每一座廟都是香火鼎盛。
這石塊鋪面有蓮花座雕像,一群人雙手合十、腳踩蓮花座走到那兒?我忘了。
點一把香,東西南北四方先拜一下,然後才拜觀音菩薩,拜拜的動作和台灣不太一樣。
拜拜,嘴裡念念有詞。
就手摸著爐、轉一圈,表面就被摸得閃閃發亮。
這些人在玩千手觀音的把戲。
阿公阿罵旅行團,行李集中放著,人走過去比較輕鬆,大陸地區很多景區都是如此。 

普陀山 《補怛紫竹林和不肯去觀音院》

補怛紫竹林和不肯去觀音院在普陀山的同一個景區。
相傳在西元916年,有一個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經普陀蓮花洋時,突然哪裡都是鐵蓮花,船不能通行,慧鍔以為觀音不肯東渡去日本,於是把觀音聖像供奉在當地姓張的居民家中,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以後,普陀山慢慢發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慧鍔也成了普陀山的開山祖師,現在這間不肯去觀音寺院是後來重新修建的。

傳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後,香火鼎盛。有一個外地小和尚來此朝拜禮佛,但是,到了「不肯去觀音院」後,身上所帶的香燭已經用盡,虔誠的小和尚就扯出棉襖中的棉絮纏在手指上,抹上蠟燭油,點燃後開始朝拜。

但是,十指連心,小和尚痛得滿地打滾,一不小心,從潮音洞滾落到了海裏。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小和尚必死無疑,然而,三天之後,一多巨大的水蓮柱將其托浮出水面。自此以後,就不斷有香客試圖用這種方式讓觀音大士現身顯靈,沒想到真的造成了許多人間悲劇。

明萬曆年間參將董永覺得這種做法有違佛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之本意,遂在此建“莫捨身亭”以戒捨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恩豎“禁止捨身燃指碑”於亭中,如若再有人效仿,則法辦不殆,從此,這種風氣才慢慢被禁止下來。

紫竹林禪寺入口,西元1919年紫竹林禪寺修建,門口五個大字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親筆所題,康有為題庵額「補怛(悲苦的意思)紫竹林」。
紫竹林禪寺與不肯去觀音院屬於同一個景區,我站的地方就是不肯去觀音院。 
胡鐵生是書法家,胡鐵花是楚留香的朋友,另外一位胡鐵花是胡適的爸爸,擔任過台灣省台東縣長(台東直隸州知州)。
正殿。
在大陸,廟裡的香爐會被民眾當成聖物,藉由觸摸聖物再摸自己身體,祈求平安去除病痛,這香爐已經被摸的亮晶晶了
不肯去觀音院的山門,雅致、帶點日式風格。
前埕、正殿,和本地其他的院落比較起來,這裡算是迷你型的。
觀音菩薩聖像,室內禁止攝影,我在室外拍的
山門前的照壁,非常典雅
照壁上的石刻文,看起來很不錯。
明萬曆年間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思樹立的「禁止捨身燃指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