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15年2月25日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二

這是我第二次到史前館參觀。台灣有幾個名稱相似的博物館,不仔細探究或是對博物館沒興趣的人,恐怕會傻傻分不清,必要的話可以前去看看、分辨清楚。

史前館建築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是國內第一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為範疇的博物館,包含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

臺灣自然史廳。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因此將自然史展示安排在展示的起點。依時間順序排列,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

露西(Lucy)是一具發現于東非的古人類化石標本。此標本具有約40%的阿法南方古猿骨架,由唐納德·約翰森等人於1974年在衣索比亞阿法爾谷底阿瓦什山谷的哈達爾發現。古人類學研究中一般僅能發現化石碎片,很少發現完整的顱骨或肋骨;所以此次發現尤其重要,為古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學證據。
露西生活於約320萬年以前並被歸類人族,這副骨架具有類似猿的腦容量和類似於人類的二足直立行走方式,支援了人類進化爭論中直立行走在腦容量之前的看法。


在台灣各地發掘的史前文化,用這張圖表顯示時間和地區。

祖靈‧連結,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特展。長期以來拉阿魯哇(Hla’alua)、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被歸類在鄒族體系,其民族命脈與發展因而交錯在一起。

在飽嘗如同生活於他人屋簷下,族人不知未來方向的處境,終在2014 年獲得政府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 族。

雖然外在環境艱困與內部文化流失的衝擊,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人仍努力保存語言,並堅持聖貝祭(Miatungusu)、米貢祭(Mikongu)等祭儀傳承,表達對天、地神的感恩,也將祖靈、家屋與民族等核心價值連結在一起,象徵生命的延續。

在漫長的過程中,儘管面對族群內部政治、經濟組織、民族文化與服飾象徵等差異性的變動因素,以及鄰近族群的互動等多方考驗,最後仍發揮了群體的力量,排除困難獲得正名,為未來發展邁出關鍵的一步。

台灣原住民各族分布圖。

獨木舟。臺北市萬華區古名艋舺,係源自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語的獨木舟之意思。蘭嶼拼板舟像獨木舟,非獨木舟,是由很多不一樣材質的木板拼裝而成的。

本文轉載自 百度百科

本文轉載自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