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

讀完《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蔡美蒨主編。

台灣,1721年朱一貴事件後,清國劃界封山,東部地區成為化外之地,歷史文獻付諸闕如。1875年開山撫番,花東地區原住民文化才得以一窺究竟。

本書珍貴之處,在於重現19世紀初東部原住民生活樣貌,述說阿美族人的生活和風俗,以及和環境、他族、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補充那段時期匱乏的歷史。文中也敘述了台灣和閩浙的風俗民情,和清國官方處理漂流夷民的態度與方式。

1803年,日本文助船長由箱館航向江戶,途中因風勢漂流到台灣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船員們登陸後與當地原住民一起生活,期間,八名船員全都病故,僅存文助一人。三年半後,文助跟隨一位漢人商人經枋寮到台灣府,由官方送至福州、杭州、乍浦,再派船送到日本長崎,經江戶回到居住地箱館,前後歷時九年。

從江戶回箱館這段期間,隨行官員秦貞廉紀錄文助口述這九年的經歷,加上繪圖,寫成本書原始版本。日據時期1940年,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山中樵館長,覆刻原始版本,加上繪圖、註、解說,於《愛書》雜誌發表全文,稱為愛書版。2011年,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再重新訂正、編排、翻譯,出版本書編譯本。

​註:チョプラン嶋,清國的文獻中亦作芝布蘭島,即今獅球嶼,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 プラン嶋之記》中泛指秀姑巒溪口。チョプラン為阿美語地名Ciporan之譯音,日船順吉丸.漂流抵達的地點為秀姑巒溪口左岸,即舊新社庄之大港口村。

秀姑巒溪出海口,長虹橋,奚卜蘭島。
本圖摘自「南亞塑膠公司2018年月曆一月」。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福爾摩沙三族記》

讀完《福爾摩沙三族記》陳耀昌 著。

作者陳耀昌(1949~),台大醫院血液及腫瘤醫師,骨髓移植,、幹細胞研究專家。創立台大法醫學研究所。

這是一本歷史小說,敘述1646~1662年荷蘭領台時期,以熱蘭遮城(台南安平)為中心,荷蘭人、漢人、西拉雅人,三個族群互動所發生的故事。

作者使用大量的史料,做為本書的素材,讓故事情節貼近史實。我很佩服作者大量的閱讀,將零散的時間和空間串聯在一起,把歷史寫進小說。這是一本充滿人文主義的歷史小說。

1624年,鄭成功生於日本,荷蘭人佔領台灣。
1662年,荷蘭人被逐出台灣,鄭成功逝世於大員。
1683年,施琅攻陷台灣。
1684年,台灣畫入清朝版圖。

為台灣留下歷史  為歷史記下台灣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書劍恩仇錄》

讀完《書劍恩仇錄》 金庸 著。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這是他1955年寫的第一部。

我高中時看古龍,大學時才看金庸。前鎮的吳東穎愛看武俠小說,那時候,我又心動,再把金庸看過一遍。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買了《書劍恩仇錄》來看,現在還在我書架上。上禮拜二到圖書館,看到金庸小說出了大字版,就借這部回來看。所以,《書劍恩仇錄》前前後後看了四次。

《書劍恩仇錄》和作者其他的作品比較起來,實無過人之處。故事平鋪直敘,從奔雷手文泰來受重傷說起,紅花會一行人,借總舵主陳家洛和乾隆皇帝是兄弟的關係,要推翻滿州人的統治。最終,這一大群英雄豪傑團團圍住乾隆,同時,一個小嬰兒被乾隆的武官挾持。結果,這一大群英雄豪傑竟然擔心傷及這個小嬰兒,不肯下手殺了乾隆,最後,還放走了乾隆。昏庸至極啊。

奔雷手文泰來,內功、拳腳功夫厲害。千臂如來趙半山,各種暗器獨步武林,是我喜歡的角色,其他都很普通。

《論語・子張第十九》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書劍恩仇錄》大字版。
余魚同把張召重提到沙城牆來,暗暗禱祝:「恩師在天之靈,你的朋友們與弟子,今日給你報仇雪恨」。割斷縛住張召重的繩索,把他踢落。
陳家洛一把抓住乾隆,啪啪啪幾下,重重打了他三巴掌,喝道:「你還記的當日的誓言嗎?」乾隆哪敢作聲,急趨而出。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太平島不是島,台灣不是國家

親愛的台灣軍民同胞們
太平島是礁,不是島。
台灣是一個區域,不是一個國家。
全世界絕大部份的國家,都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因為台灣是「中國的台北」,Chinese Taipei ,但是,我們都自欺欺人說是中華臺北。


大家認為,太平島和台灣,哪個比較重要?
人家說太平島是礁,我們就很生氣。
為什麼人家說我們是「中國的台北」,我們都不會生氣?為什麼我們打著 Chinese Taipei 的旗子,去參加國際活動,都不會生氣?


我們從來不曾因為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生氣過。我們為何這麼不在意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卻要在意太平島是島還是礁呢?
太平島是不是一個島,重要,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非常非常重要,重要的不得了。

我們要守護太平島,更要守護台灣,讓台灣變成一個國家,全世界都承認的國家。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台灣礁

太平島是礁,不是島。
那麼台灣島以後也乾脆叫做「台灣礁」算了。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台灣的原住民族》

讀完《台灣的原住民族》宮本延人 著。

宮本延人(1901~87),日本民俗人類學家。一生致力於台灣原住民人類學之調查研究。1928年擔任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研究助理,跟隨移川子之藏教授從事台灣原住民調查研究。

這本書是作者回憶在台工作期間的雜文總輯。那時候的高山族分為九族,平埔族也分為九族。

書中有幾項記載,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
1. 在臉部刺青(黥面)表示成年、美麗,以泰雅族最具代表性。男子刺在額頭、唇下,女子刺於雙頰。
2. 埋葬採室內葬,大致上用蹲距的姿勢,把死者埋在家中的床下,各族之間略有差異。
3. 卑南、排灣、阿美族,對於青少年的訓練比較嚴格,聚集在青年會所,集中起居、活動、訓練。
4. 布農、泰雅、賽夏、曹族,有拔牙的習俗,拔掉上排左右第二門牙和犬牙,表示成年、健康、美觀。
5. 吳鳳,在日本的教科書是披黃袍,在台灣是披紅袍。作者去曹族頭目家採訪時,還是發現了整排的人頭,可能吳鳳並沒有感召那些人,或者跟本只是一個故事。
6. 布農和排灣族人,使用石板蓋房子。
7. 雅美族人,不刺青、不獵人頭、部落沒有頭目。武器和盔甲只是祭祀用,他們根本不會打仗,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族群。
8. 魯凱族人沒有姓名,只有家號,卜卦吉凶可以改家號,分家時也可以改。
9. 雅美族人沒有姓,生了長男叫做阿明,家人的稱呼就是阿明的爸爸、阿明的媽媽、阿明的阿罵,萬一阿明死掉,就可能變為阿美的爸爸、阿美的媽媽、阿美的阿罵。如此,和魯凱族一樣,很難從稱號找出族人的關係。

除了以上這些記載之外,「南島語族遷移的軌跡」這個重要的推論,和現代學界的看法是南轅北轍的。

當時的研究指出,根據部落傳說、使用工具、衣著、生活習性和語言特徵,台灣原住民族可能來自南洋。在不同的時期,南洋原住民由呂宋島經過巴丹島、蘭嶼、綠島,在台東海岸登陸,然後進入台灣山區和西部。而現代的推測則是,台灣是南島語族遷徙的起始點,南洋和大洋洲的原住民,都是由台灣遷徙出去的,這「南島語族遷移的軌跡」和日據時代的說法截然相反。

有關南島語族遷移軌跡的推論,迄今尚未獲得充分的證據足以證明,有待各學界繼續努力探討。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我們仨》

讀完《我們仨》楊絳 著。 仨音ㄙㄚ。
這本書是楊絳的自傳,寫她丈夫錢鍾書、她女兒錢瑗(音願)、和她自己(本名楊季康),一家三口生活的點點滴滴。

楊絳(1911~2016),中國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錢鍾書(1910~1998),中國作家、文學研究家。
錢瑗(1937~1997),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教授。

作者用非常感性的手筆,寫她們家人相依為命的故事,尤其經歷文革之後,她們三人只願意死別,也不要生離。字裡行間,刻畫夫妻愛情、兒女親情,令我很感動。

開頭,用倒敘法寫她丈夫和女兒相繼去世。這一大段,作者用幻想的手法寫錢鍾書,用夢境的手法寫錢瑗。深刻表達作者對於親人去世的不捨和悲痛。

他們在英國求學時,生下錢瑗。學成歸國後,經歷抗日戰爭,他們留在淪陷區,物資缺乏,生活極度困苦。中共建國後,由於他們一家人都是知識份子,在大躍進、文革時期,下放鄉間、工廠勞改,身心都遭受極大傷害。

浩劫過後,他們在友人的協助下,政府配給了不錯的棲身住宅,夫妻倆專注寫作和翻譯工作,女兒從事教職,直到病發住院。

家人去世後,楊絳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詩云    世間好物不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史記 伍仔胥列傳》

讀《史記 伍仔胥列傳》司馬遷 著。

伍子胥,名員(音雲),以字行,春秋時期楚國人。

父兄被楚平王殺害後,伍子胥忍辱負重,投奔吳國。當時的吳王僚沒有重用伍子胥。伍子胥發現公子光有遠志,就推薦了刺客專諸給公子光,自己跑去種菜。後來,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重用伍子胥,與謀國事。

後來,吳國攻克楚國,伍子胥要抓昭王為父兄報仇。結果,沒抓到昭王,就去掘平王的墳墓,把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300下。伍子胥的同僚申包胥聽說了這件事,就責備他說,這是你的王,你這樣做太過分了。伍子胥回說,我已經走投無路了,不然是要我怎樣。

後來,吳國攻打越國,吳王闔廬受傷死掉,夫差既立為王。日後,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並且答應越王勾踐稱臣求和。伍子胥立馬跟吳王說,應該趕快滅掉越國,殺了越王,永絕後患才對,吳王沒聽伍子胥的話。

後來,吳王要去打齊國,伍子胥說,應該先滅了越國才對,越王才是有威脅的人,為什麼要去打齊國呢?吳王越聽越火大,給了伍子胥一把劍,要他自殺。伍子胥很生氣,就說,在我的墳前種一棵樹,將來給吳王做棺材,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口,我要看著越國軍隊攻進吳國。然後自刎而死。吳王聽了很生氣,就叫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袋,丟到河裡。百姓就蓋一座廟紀念伍子胥,附近的山也改稱為胥山。

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殺了吳王夫差,復國。

當時的政治氛圍,為人臣的都應該忠君愛國,而太史公卻持不同的見解,稱許伍子胥的行為是「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我讀文言文,首先看一遍白話翻譯,再看本文和注釋至少兩遍,要把每一段落、詞句都弄懂。全部看懂之後,最後再看一遍本文,看看還有哪些沒記住的詞句,就特別把他背起來。如此一來,這篇文章就入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