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蔡美蒨主編。
台灣,1721年朱一貴事件後,清國劃界封山,東部地區成為化外之地,歷史文獻付諸闕如。1875年開山撫番,花東地區原住民文化才得以一窺究竟。
本書珍貴之處,在於重現19世紀初東部原住民生活樣貌,述說阿美族人的生活和風俗,以及和環境、他族、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補充那段時期匱乏的歷史。文中也敘述了台灣和閩浙的風俗民情,和清國官方處理漂流夷民的態度與方式。
1803年,日本文助船長由箱館航向江戶,途中因風勢漂流到台灣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船員們登陸後與當地原住民一起生活,期間,八名船員全都病故,僅存文助一人。三年半後,文助跟隨一位漢人商人經枋寮到台灣府,由官方送至福州、杭州、乍浦,再派船送到日本長崎,經江戶回到居住地箱館,前後歷時九年。
從江戶回箱館這段期間,隨行官員秦貞廉紀錄文助口述這九年的經歷,加上繪圖,寫成本書原始版本。日據時期1940年,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山中樵館長,覆刻原始版本,加上繪圖、註、解說,於《愛書》雜誌發表全文,稱為愛書版。2011年,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再重新訂正、編排、翻譯,出版本書編譯本。
註:チョプラン嶋,清國的文獻中亦作芝布蘭島,即今獅球嶼,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 プラン嶋之記》中泛指秀姑巒溪口。チョプラン為阿美語地名Ciporan之譯音,日船順吉丸.漂流抵達的地點為秀姑巒溪口左岸,即舊新社庄之大港口村。
秀姑巒溪出海口,長虹橋,奚卜蘭島。本圖摘自「南亞塑膠公司2018年月曆一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