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

讀完《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臧振華, 李匡悌, 朱正宜 著。臺南縣政府 編印。

本書說明自1995年12月至2003年6月期間,在南部科學園區25處考古遺址的挖掘經過和紀錄。南科是臺灣考古遺址分布,密度最高 、文化層次最完整、挖掘面積最大的地區,發掘的文物多樣而且豐富。為保存出土的文物,「南科考古館」正在興建中,我很期待。

這段期間所起出最早的考古遺留,是距今約48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末的大坌坑文化,一直到近期的西拉雅文化和明清時期漢人文化。當年這片土地距離海邊很近,因此發現貝塚、魚類耳石等生態遺物,和魚卡子、網墜等捕魚器物。 後來,因為曾文溪氾濫、泥沙堆積,海岸線逐漸遠去。也因為洪泛區泥沙堆積的保護,這些史前文物才得以保存下來。

有許多墓葬區,並且有多樣的墓葬方式。頭向南、仰身直肢、無葬具,是最普遍的方式,也有頭向北、俯身直肢、側身曲肢。大部份的墓葬都沒有葬具,如果有,最普遍的葬具是甕棺,大多是葬小孩子。就是拿一個陶罐,把底部敲破,把屍體放進去,口部和底部再用陶片或陶罐蓋蓋起來,如果孩子大一點,就用兩個陶罐,底部敲破,底對底併起來裝。墓葬區發現嬰幼兒的比例很高,在古代應該是正常現象。

木棺很少見,而且不是用整片木板,是用一片一片的木板組合起來,挖掘時木板都已經碳化,看不到木板,只見泥土裡黑褐色痕跡。

部份遺骸的口鼻部或臉部有陶片覆蓋,也有陶片墊在臉下,可能是習俗。陪葬物大多是陶甕、陶罐,還有網墜、紡輪、貝環、陶環、管珠等陪葬品。從遺骸發現有拔牙的習俗,拔掉上面左右兩邊的第二門牙和第一犬齒,現在的原住民也有相同的拔牙習俗,我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沒有關聯,因為我讀過的書和文章都說,台灣新舊石器時代的考古文物,和現在台灣原住民都沒有關係。

發現從頸椎斷裂的無首遺骸,和骨頭裡卡了四支箭鏃的遺骸,這四支箭鏃都是從身後進入體內,可見當時就有激烈的戰鬥發生。發現完整的犬隻遺骸,有的在墓葬區,也有在貝塚灰坑,被當作是垃圾。垃圾堆裡發現魚骨、豬骨、鹿骨,沒有牛和羊,可見當時的動物生態。

距今約300-500年的西拉雅文化層,發現的陶器和青花瓷殘件,和同期大陸漢人的器物相仿,花蓮崇德遺址也發現相同器物,可見當時的交易網絡已經非常遼闊。

南科園區出土的考古遺留,區分為六個文化、十一個分期,紀錄如下。

一 大坌坑文化
1 菓葉期 4800-4200年前
二 牛稠子文化
2 鎖港期 4200-3800年前
3 牛稠子期 3800-3300年前
三 大湖文化
4 大湖期 3300-2800年前
5 烏山頭期 2800-2000年前
6 魚寮期 2000-1800年前
四 蔦松文化
7 鞍子期 1800-1400年前
8 蔦松期 1400-1000年前
9 看西期 1000-500年前
五 西拉雅文化 500-300年前
六 明清漢人文化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臧振華, 李匡悌, 朱正宜 著。臺南縣政府 編印。 
鳥瞰圖,圖中間和左下有橫向一排排的柱洞,柱子撐起的是當時住民居住的房屋,應該是干闌式建築。
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館
南科道爺遺址出土的完整漢人大墓,估計距今約300年
頸部有硨磲貝製成的飾品,臉部也有貝殼飾品覆蓋,都是陪葬品。 
碳化的小米,台灣發現最早的小米。 
台灣發現最早的人骨,約48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
台灣第一狗小黑,2000年在台南善化南關里出土,距今約4500年,未來將收藏在史前博物館南科館展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