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捐血

【我在°故我思】捐血。

讀書時,高雄仁愛公園和台北新公園的捐血車都曾經拒絕我捐血,說是不缺AB型。捐血人都可以拿到一個西點餐盒,當成營養品補充營養。說真的,那時候我上捐血車,只是想拿個免費餐盒,沒有想到捐血救人這回事。

退伍後,我利用假日捐血,累積了七十幾次。退休後,才知道有分離術捐血小板,於是這幾年趕進度捐血小板,至今已經200多次。

近幾年,我才知道捐血績優會被表揚。我從小到大,都不曾上台領獎接受表揚,學業、才藝、體育都不曾有過。今天,上台接受表揚確實是一件讓我感到愉悅的事。會後,領了一個餐盒,讓我又再想起捐血的初衷。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生命的法則 :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下)

讀完《生命的法則 :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蕭恩.卡羅爾(Sean B. Carroll) 著,鄧子衿 譯。(下)

作者是一位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試圖從專長的生物學、分子學講起,用人類身體內的生理平衡,去解釋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必然性。我們的生命和大自然生態,用一套共同的邏輯運作,所以,人類要維護生命,也要搶救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

塞倫蓋蒂草原是坦尚尼亞的一座國家公園,每年都有數百萬隻牛羚和數十萬隻斑馬遷徙,1981年這座國家公園列為世界遺產。作者從塞倫蓋蒂草原的生態,演繹出幾個賽倫蓋蒂法則:
(一)不是所有物種在生態系中的地位都相同,有些關鍵物種在生態平衡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二)有些物種在食物鏈的影響力相當深遠,能夠擴散到群聚之中,而且讓比較低的層級都能間接受到影響。
(三)物種之間會競爭空間、食物或棲地,這種競爭會調節彼此物種的數量多寡。
(四)動物體型大小,影響族群大小調節的方式。小型動物的族群由掠食者調節,大型動物的族群由食物供應調節。
(五)有些動物族群的大小受群體密度的調解。
(六)動物遷徙能得到更多食物,也比較不容易被捕食,可以增加族群的數量。


50年前,每年天花會感染1000萬人,並造成200萬人死亡。1966年,WHO通過滅絕天花的特別預算。1975年5月,印度出現最後一名天花病患,防治人員花了20個月,消滅了印度的天花。1977年,索馬利亞出現最後一名天花病例,也是全世界最後一名感染天花的人,自此,天花滅絕。

人類大肆破壞自然環境,創造無比富裕的生活,人類是目前地球生態最頂級的掠食者,必須自我深刻反省,才能有機會復原生態。


 賽倫蓋蒂草原。
 大規模牛羚遷徙。
 大規模牛羚遷徙。
 大規模斑馬遷徙。
曾經帶領世界學者打擊天花,並讓天花在20世紀絕跡的美國流行病學者韓德森(D.A. Henderson)。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生命的法則 :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中)

讀完《生命的法則 :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蕭恩.卡羅爾(Sean B. Carroll) 著,鄧子衿 譯。(中)

稍微談一下癌症。人類有23對(46個)染色體,其中包含一對性染色體。荷蘭和英國組成的科學團隊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症患者,原本在第9號染色體的c-abl基因,都移位到第22號染色體的一個相同位置,並且和第22號染色體的bcr基因連結在一起,這情形算是一種基因突變,這個異常的染色體稱為費城染色體。

細胞要複製時,會先複製DNA,然後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c-abl蛋白質是一種酵素,也稱為激酶,屬於酪胺酸激酶,在細胞中的活性通常很低,會抑制細胞分裂。c-abl基因和bcr基因連結在一起,會製造一種異常的蛋白質,有著c-abl蛋白質的前端和bcr蛋白質的後端。c-abl/bcr融合後的突變蛋白質,其活性超高,使得細胞分裂的訊息一直處於「開啟」狀態,細胞分裂的訊息無法抑制,細胞就不停的複製。

染色體內的Rb蛋白質能阻止DNA複製,DNA無法複製,就不會細胞分裂,細胞就無法複製。當染色體失去Rb基因,或發生Rb基因突變時,就會罹患視網膜胚細胞瘤。這種腫瘤通常發生在幼兒身上或家族遺傳。因此Rb基因這類的基因,稱為「抑制癌症基因」,科學家已經找出約70個這類的基因。

幾乎所有人類的癌症,Rb蛋白的活性都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Rb蛋白的活性受到抑制,就不能阻止DNA複製,細胞就不停的複製。當激酶把磷酸根加到Rb蛋白質上,就可以調節Rb蛋白質的活性。磷酸越少,Rb蛋白活性越高,磷酸越多,Rb蛋白活性越低,所以,激酶可以控制細胞複製。c-abl/bcr突變蛋白質是一種活性超強的激酶,大量磷酸根加在Rb蛋白,使得Rb蛋白的活性受到抑制,導致細胞分裂不受控制,癌細胞不停的增長。

來登(Nick Lydon)和瑪特(Alex Matter)發現一種能夠抑制c-abl蛋白質的分子,他們用這種分子去抑制c-abl/bcr突變蛋白質,而且有效。後來的諾華公司將含有這種分子的藥物命名為「基利克」(Gleevec),2001年5月FDA核准上市。慢性骨髓性白血症8年存活率45%,服用基利克的患者則提升為90%。

人類大約有2萬個基因,其中大約有140個基因經常突變,這些突變基因分為「致癌基因」和「抑制癌症基因」,大部分的癌細胞包含了2至8個突變基因。2015年,已經有30多種藥物可以針對這些突變的基因進行標靶治療。

 染色體結構圖。
 費城染色體。
電子顯微鏡下的人類染色體。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生命的法則 :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上)

讀完《生命的法則 :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蕭恩.卡羅爾(Sean B. Carroll) 著,鄧子衿 譯。(上)

這篇文章談到人體內的膽固醇是怎麼產生的?高膽固醇患者有必要仔細看看。文章有點難度,邊看邊畫圖邊註記是個方法,我多花了三四倍時間讀這本書、寫這篇文,真的有點難。

膽固醇合成的路徑,以2個碳原子為原料,30種酵素參與合成,組合成為有27個碳原子的膽固醇。合成的速度由「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還原酶」這種酵素的活性決定。身體中超過93%的膽固醇位於細胞中,7%在血液中。血液中的膽固醇2/3在低密度脂蛋白,1/3在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由蛋白質和脂肪組成,是血液的成分之一,會附著在細胞的表面上,其中的脂肪包含了膽固醇。

高德斯坦(Joe Goldstein)和布朗(Mike Brown)發現,細胞表面有能和低密度脂蛋白連接的受體,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蛋白質攜帶膽固醇,和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後,蛋白質上的膽固醇會離開,膽固醇會在細胞中調節還原酶的活性。當細胞中膽固醇濃度降低時,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的受體數量就會增加,還原酶的活性也會增加。受體數量增加,就會吸收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讓更多的膽固醇進入細胞。還原酶的活性增加,就能夠增加細胞內膽固醇合成的速度。也就是說,細胞從血液取得膽固醇,自己也會合成膽固醇。當膽固醇數量足夠時,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和還原酶就會受到抑制,以減少膽固醇的取得和合成。高膽固醇患者的細胞表面因為沒有這種受體,所以膽固醇的濃度是由其他成分調控。

1973年,遠藤章測試6000多種真菌後發現,橘青黴這種分子在低濃度時,能抑制還原酶的活性,這種分子後來稱為「康百汀」 (Compactin)。康百汀會抑制還原酶的活性, 當細胞接觸康百汀時,會製造出許多還原酶。

1979年,默克公司在土麴酶中找到類似康百汀的成份,後來稱為「洛瓦史達汀」(Lovastatin)。洛瓦史達汀能讓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增加,同時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下降20-40%,默克公司向FDA申請藥證,1987年8月上市。下一代史達汀藥物「辛伐他汀」(Simvastain)長期實驗,五年追蹤4444位使用者,冠狀動脈病變造成死亡減少42%。

1985年,高德斯坦和布朗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低密度脂蛋白。 
本圖取自網路文章「專業圖解膽固醇衛教:什麼是LDL、LDL-C、LDL-P?」 莊武龍醫師 著。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讀完《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嚴長壽 著。
面對中國崛起,台灣內鬥虛耗、朝野政爭、經濟成長趨緩、邦交國銳減,作者嚴長壽先生憂國憂民,憂心台灣從世界版圖消失,擔心青年人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失去競爭力,著書呼籲在這塊土地上的住民,齊心協力、改變現狀,突破困境、迎向未來。台灣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要突破困境,我個人認為有幾件重要的事,要積極去做:
一、產業升級和轉型。
二、協助精緻農漁業。
三、發展觀光業。
四、帶動內需。
五、加強技職教育。
六、應終身學習與創新。

政府應該協助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加速產業升級、發展核心能力,例如:特殊材料、半導體、機械工業。這類產業在台灣深耕已久,具有優異的人才和技術,業界應另闢生機,以研發、創新為發展方向。

農漁業是台灣產業的基礎,現在農漁村依然有許多從業人口,並且已經培育出許多精緻農漁產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政府應該積極協助產品認證、包裝、運輸、行銷,提高這些高經濟價值農漁產品的競爭力。

推動台灣觀光產業不能只靠陸客,應該吸引世界各國民眾來台觀光。多元的族群、宗教、文化,是台灣的人文特色,海岸、湖川、高山、島嶼,構成台灣獨特的自然景觀。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讚台灣是「民主成功的故事」以及「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只要妥善規劃行程,並適當的推廣,一定能吸引各國觀光客前來台灣旅遊。

台灣內需市場很小、消費力有限,要振興經濟,亟需仰賴來自國外的消費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消費,或是把台灣產品行銷出去,就是「人進來、貨出去」的概念。同樣的道理,台灣各都會鄉鎮,也應該發掘當地人文特色和自然景觀,期能吸引國外遊客前來觀光,也能讓國人前來旅遊消費。

教育乃百年大計,昔日的技職教育提供人才,造就台灣經濟起飛,如今,政府推動教育改革,年輕人追求大學學位,沒有依照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就學,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學無專精,學非所用,許多大學生進入職場高不成低不就,高學歷畢業只能從事低階工作。政府應該帶頭重視並恢復完整的技職教育體系,提供就業市場適才適所的人力。

要增強競爭力,才能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加強學識和語言能力是基本要求,張忠謀先生期勉年輕人要終身學習、不要怕挫折,把知識轉化為洞見,成為創新的能力,這應該是強化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我們支持嚴先生的見解和務實的做法,並期望政府能建立適合台灣永續發展的國策,造福人民,並為國際社會貢獻一份心力。

本文投稿參加高雄市每月好書讀書心得比賽,沒有得獎。
好文共賞,得獎作品在這 http://bit.ly/2P24A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