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南渡北歸 .南渡》(中)

讀《南渡北歸 .南渡》  岳南 著。(中)

傅斯年先生(1896~1950)字孟真,前台灣大學校長。其性格剛毅不阿、好勝張揚,嫉惡如仇。對於中國學術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厥功至偉。現代的青年學生,尤其是台大學生,應該多瞭解、效法這位學者,忠君愛國、勇於任事的學者。

傅先生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尤其國學造詣,號稱黃河流域第一才子。先祖傅以漸,是清朝第一位狀元,官拜宰相,權傾天下。傅先生就讀北京大學,留學倫敦和柏林。歸國後,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個創建對於日後中國在歷史、語言、考古等領域及其後續發展,影響深遠。

1934年,傅先生與元配丁馥翠離婚後,和同學俞大維的妹妹俞大綵結婚。1944年,孔祥熙、宋子文這兩位皇親國戚被他炮轟下台,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整肅他。

1945年戰後,傅先生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汪精衛政權下的北京大學,全部教職員都被開除,不承認學生學籍學歷,要先補習考試才能重新進北大。1946年9月,胡適先生接任北大校長。

1949年1月,傅先生應台灣省主席陳誠之邀,擔任台灣大學校長。到任後,將70餘名帝大遺留的不合格教授和職工趕出校園。並常去陽明山找蔣介石要錢辦學,傅先生可能是唯一敢在蔣面前抽煙斗、翹腳談事情的人。

1950年12月20日,傅先生在臺灣省議會答覆質詢時,突發腦溢血逝世於議場,享年55歲,葬於台灣大學校園。校內紀念傅先生的傅鐘是台灣大學的象徵,每節上下課會有21聲鐘響,傅先生曾說:「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師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傅斯年任北大校長時與蔣介石合影。
傅斯年對彭孟緝講:「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
傅鐘21響,傅先生曾說:「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傅斯年先生的骨灰安葬於台大校門口旁邊的傅園。

教師節

感恩老師,讚嘆老師。

今天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感謝所有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還有,在我生活上、工作上指導我、提攜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師,都要感謝。

國小班導師,梁小魚老師、吳雪老師、曾昭雄老師。
國中班導師,趙賜老師、張春生老師、陳文雄老師。
高中班導師,鄭正博老師、?、王鳴飛老師。
大學班導師,鄒翊老師。

六年級曾老師在我畢業那年暑假,意外去世。
吳老師、曾老師、陳老師都很嚴厲,曾經打我、巴我。
高二,不知道是我太混,還是老師太混,我不知道導師是誰?
高三,高去帆教官特別關心我,我很感激。

上班期間,老董、李董、格林公司林老師,讓我學到很多,一生受用,感謝他們。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南渡北歸 .南渡》(上)

讀《南渡北歸 .南渡》  岳南 著。(上)

這是一本歷史書,一本巨大的史詩,敘述抗日戰爭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參與國是,冒著生命危險,將學術和教育遷往大後方,為國家延續知識命脈的歷史。許多情節在歷史課本裡都沒有教,很值得看的一本書。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建立滿洲國。1937年,宋哲元領有華北平津地區,七七事變後,宋哲元不理會蔣介石對日作戰的呼籲,企圖和日軍和談,卻不知日軍已經調集軍備武器,即將全面展開侵華戰爭。這個錯誤判斷,導致7月29日北平淪陷。

清華學校成立於1911年,俗稱清華園,是留美預備學校,教授英文和歐美文化。1924年,報請政府改制大學,並成立國學研究院。1928年8月,國民政府同意改制為清華大學,羅家倫擔任校長。

1926年,梁啟超因血尿症到北京協和醫院開刀,院長劉瑞恆把X光片看相反,割掉好的一顆腎臟,壞的那顆留着。梁啟超篤信科學,並希望中國醫學進步,因此,低調不回應這錯誤的醫療,甚至幫協和醫院講好話,對抗社會輿論對協和醫院的口誅筆伐。1929年1月,任公積勞成疾病逝協和醫院。

1929年,傅斯年主持中研院史語所,敦聘自哈佛大學習得考古技術的學者李濟、梁思永等人任職考古組,負責殷商安陽考古,同時,也陸續出土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定義了仰韶、龍山、殷商文化層順序。大量安陽遺址挖掘的龜甲和甲骨文出土,將中華信史向前推進了千年。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掘,揭開了中華文化遠源流長的序幕。

抗日戰爭期間,蔡元培先生主張延續國家高等教育,將北大、清華、南開等校,師生、圖書、設備遷移到大後方,使得戰後復原所需人才得以繼續培育。張自忠將軍,在日軍佔領區,忍辱負重,和日方周旋,後來,帶領軍隊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殺敵無數,最後忠勇殉國。將軍移靈重慶時,數十萬民眾沿路、沿江奠祭,祭拜這位民族英雄。蔣介石親臨弔祭,並為文給與極高的評價。

胡適先生,主張承認滿洲國,賠錢給日本,以獲取和平,結果被蔣介石打臉,蔣介石要他赴美,爭取美國協助打仗,但是他百般推託,不去就是不去,最後才勉為其難去趟美國,後來當上駐美大使。而英美等國家對於日本侵華戰爭都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甚至美國還將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銷往日本,中國僅能獲得蘇聯的奧援。

當國軍在長江沿岸抵禦日寇的同時,日軍為了加速佔領中國,趁我軍空防空虛之際,對昆明和重慶日以繼夜的空襲轟炸。無辜民眾死傷無數,建物財產損失慘重,人民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些恐怖驚慌的情節,我在許多自傳書籍中都有讀過,不一樣的人,敘說著同樣的悲慘往事。我每每讀到這些段文字,心裡想著居民們躲警報驚慌失措的模樣,和生命財產的損害,無家可歸的情形,都令我內心激動,久久不能釋懷。

蔡元培先生,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張自忠,字藎忱,曾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胡適先生,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邊城》

讀完《邊城》 沈從文 著。

這是80年前的短篇小說,雖然是白話文,但是讀起來不順口,因為遣詞用字和現代有些許差異。還讓我感到迷思的是,那時候的生活背景和現代不太一樣。譬如說,「七百吊大制錢」是多少錢?「傢私」是不是閩南語的家私,工具、道具、武器的意思 ?「青鹽、糍糖、皮紙」是什麼東西?

作者用許多篇幅描繪人物,很簡單的幾個人,然後再把這些人和周遭的人串起來,讀起來就很有味兒,什麼味兒呢?人味和人情味。

作者對於景色的鋪陳很細膩,簡單的場景就在渡口和河街,事情就發生在這兩個地方,兄弟兩人同時愛上擺渡老頭孫女的故事。故事只有一個主軸,平鋪直敘,沒有轉折,沒有突兀,簡單易懂。喜不喜歡這樣的小說,就憑看官個人觀感了。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旋風》

讀完《旋風》姜貴 著。

這書又名《今檮杌傳》(音:桃物),被推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臺灣文學經典三十,榮獲中華文藝獎。作者是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主。

本書深受高陽、夏志清、蔣夢麟、胡適等學者的推崇,胡適寫給作者的信函中提到:「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可見你的白話文真夠流利痛快,讀下去毫不費勁,佩服。」

感謝曾世煌兄推薦這本書,如果沒有他的推薦,我鐵定沒有緣分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已經絕版,而且,高雄各圖書館加起來,一共也只有三本。

《旋風》的故事發生在民初的中國北方,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共產黨、軍閥、日軍、江湖綠林、地方土紳各據一方,各黨各派各系勢力拉扯,局勢混亂,社會失序。話說一群市井小民加入了共產黨,要發展共產組織勢力,各自領命活動。日後,國軍日益壯大,國民黨極力掃盪共產黨。共產黨在七七事變後,趁局勢混亂之際,在農村各地打擊地主、籠絡民心、奪取政權。

地主及其家人被趕盡殺絕,和國軍、國民黨有涉的同路人都被殺害,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全被清算鬥爭。土匪頭當了縱隊司令,紅牌娼妓當上革命婦女委員會的委員長,綠林好漢當上了縣長,這些都是共產黨任命。

這故事裡的人物、劇情,關係複雜,有著金庸武俠小說般的緊密結構,說人、說事、說典故、說關係。劇情轉折令人拍案,卻不若金庸小說的曲折,是唯一的遺憾。總之,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說。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

讀完《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 巴代 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專案補助。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境內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至今,中亞中東地區依舊如此,難民顛沛流離。人類何時才能終止戰爭,讓和平的國度降臨。

1945年,台東大巴六九部落,17歲卑南族少年卡沙一(Gasayi)和族人,和台灣原住民、平地人,被國民政府官員誘騙加入國軍。部隊從台東一路移防到鳳山,台籍兵在惡劣的環境下操練,被大陸老兵用殘酷手段管教、毆打,每天只吃兩餐飯。說好每個月2000元的薪水,三個月後只拿到5元。最終,在步槍刺刀的層層監視下,被趕到高雄上船,前往祖國打共匪。運兵船出發前,許多阿兵哥跳海脫逃,都在海面上被衛兵開槍擊斃。

1947年,這批國軍在上海上岸,駐軍徐州。整個師一萬多人,被解放軍包圍,缺糧缺水的情況下,搶奪百姓的存糧和飲水。國軍突圍時,卡沙一被解放軍俘虜,送到醫療站治療養傷,飲食無缺,受到妥善照顧。相較在國軍部隊時所受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

傷癒後,卡沙一在俘虜營接受政治教育,瞭解並認同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理念,於是選擇加入解放軍。平時,事事主動積極,並為農民服務做好事,被軍區評為「一等人民功臣」,獲頒銀質獎章,晉升班副。

1948年,卡沙一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受重傷,逃過死劫。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卡沙一離開軍隊,分配到新鄉市榮軍學校,就學以及就業輔導。1956年,和李雅燕小姐結婚,定居鄭州市,育有四名子女。

當初台東村裡20個小伙子參軍,倖存了7人。1985年,這7人在北京參加「全國高山族參觀團」活動時見了面。1992年2月,卡沙一回到台灣,以陳清山這個姓名登記戶口。17歲離家,47年後64歲,卡沙一回台東泰安村定居。

這本書寫得平實,文句暢通,感人肺腑,很容易閱讀。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

讀完《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When Asia Was the World)斯圖亞特.戈登(Stewart Gordon)著,馮奕達 譯。

中世紀(500~1500年)的亞洲是世界中心,歐洲不過是世界邊緣的蠻荒之地。本書透過九篇歷史紀錄,描繪當時亞洲的風俗民情,和紛擾的局勢。

中國人發明造紙術。750年,造紙術沿著絲路傳入中東,不到一個世紀,當地人發明了更柔軟、更平順的紙張。於是,巴格達的造紙廠和紙市蓬勃發展,大量文字和翻譯抄本流通,並使用於官方文件和學術著作上。當時的印度,並不盛行紙張,文字都寫在棕梠葉上。

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致力於贊助學術發展。750年,延攬印度數學家來協助研究科學,印度人發明的數字也就順便帶過來,就變成了「阿拉伯數字」。

900~1200年,東南亞各王國的佛教建築風格,與印度類似,但是並非為了典藏佛舍利而建,而是當代君王紀念已逝的先王而建。建築物的碑文大多稱頌先王,僅僅稍微提及佛陀,這與崇拜祖先的傳統有關。

1000年前後,爪哇王國,上朝的貴族都穿著絲綢衣服,平民百姓有錢之後,也跟著穿著絲綢,於是,國王頒佈法律禁止百姓穿著絲綢,以區分階級。此時,中國出口的高級商品,此地就有便宜的仿冒品。

12、13世紀,南中國海、孟加拉灣、印度洋、地中海沿岸的貿易興盛,金屬、絲、茶葉、香料等商品交易頻繁,貿易商們會尋找多元的供應商、顧客、商品、通貨,以分散投資風險。貿易行為非常自由,不像當時的歐洲,貿易商和商品都由大型行號組織控制。

明永樂皇帝時,鄭和艦隊下西洋宣揚國威,強迫沿岸統治者朝貢,所費不貲。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明皇帝下詔焚毀下西洋的所有紀錄、停止對外貿易、命令沿海居民遷往內陸,不再花錢在大艦隊上,要把注意力放在防止中國北方民族叛變,所造成的國防危機。

巴卑爾(1483~1530)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出生在現今烏茲別克的費爾干納谷地,常年在中亞地區征戰。1526年,攻克印度德里蘇丹國,建立了蒙兀兒(蒙古的意思)帝國,他的後裔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1757年,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因戰敗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

葡萄牙海軍征服南亞和東南亞沿海港口,強徵稅收。1517年,到達中國珠江三角洲,和中國官方起衝突。葡萄牙海軍和外交官不遵守外交慣例,高高在上,也不禮貌。後來,中國皇帝駕崩,十四歲小皇帝的朝廷,指示將境內葡萄牙人逮捕下獄。1523年,23名囚犯被分屍處死,老二塞在嘴裡,屍首示眾之後,丟進糞坑。只能說,葡萄牙人搞不清楚、錯判情勢。

鄭和奉明成祖之命,歷時28年七次遠航,訪問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