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When Asia Was the World)斯圖亞特.戈登(Stewart Gordon)著,馮奕達 譯。
中世紀(500~1500年)的亞洲是世界中心,歐洲不過是世界邊緣的蠻荒之地。本書透過九篇歷史紀錄,描繪當時亞洲的風俗民情,和紛擾的局勢。
中國人發明造紙術。750年,造紙術沿著絲路傳入中東,不到一個世紀,當地人發明了更柔軟、更平順的紙張。於是,巴格達的造紙廠和紙市蓬勃發展,大量文字和翻譯抄本流通,並使用於官方文件和學術著作上。當時的印度,並不盛行紙張,文字都寫在棕梠葉上。
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致力於贊助學術發展。750年,延攬印度數學家來協助研究科學,印度人發明的數字也就順便帶過來,就變成了「阿拉伯數字」。
900~1200年,東南亞各王國的佛教建築風格,與印度類似,但是並非為了典藏佛舍利而建,而是當代君王紀念已逝的先王而建。建築物的碑文大多稱頌先王,僅僅稍微提及佛陀,這與崇拜祖先的傳統有關。
1000年前後,爪哇王國,上朝的貴族都穿著絲綢衣服,平民百姓有錢之後,也跟著穿著絲綢,於是,國王頒佈法律禁止百姓穿著絲綢,以區分階級。此時,中國出口的高級商品,此地就有便宜的仿冒品。
12、13世紀,南中國海、孟加拉灣、印度洋、地中海沿岸的貿易興盛,金屬、絲、茶葉、香料等商品交易頻繁,貿易商們會尋找多元的供應商、顧客、商品、通貨,以分散投資風險。貿易行為非常自由,不像當時的歐洲,貿易商和商品都由大型行號組織控制。
明永樂皇帝時,鄭和艦隊下西洋宣揚國威,強迫沿岸統治者朝貢,所費不貲。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明皇帝下詔焚毀下西洋的所有紀錄、停止對外貿易、命令沿海居民遷往內陸,不再花錢在大艦隊上,要把注意力放在防止中國北方民族叛變,所造成的國防危機。
巴卑爾(1483~1530)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出生在現今烏茲別克的費爾干納谷地,常年在中亞地區征戰。1526年,攻克印度德里蘇丹國,建立了蒙兀兒(蒙古的意思)帝國,他的後裔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1757年,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因戰敗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
葡萄牙海軍征服南亞和東南亞沿海港口,強徵稅收。1517年,到達中國珠江三角洲,和中國官方起衝突。葡萄牙海軍和外交官不遵守外交慣例,高高在上,也不禮貌。後來,中國皇帝駕崩,十四歲小皇帝的朝廷,指示將境內葡萄牙人逮捕下獄。1523年,23名囚犯被分屍處死,老二塞在嘴裡,屍首示眾之後,丟進糞坑。只能說,葡萄牙人搞不清楚、錯判情勢。
鄭和奉明成祖之命,歷時28年七次遠航,訪問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