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南科的古文明》西拉雅文化(5/6)

讀完《南科的古文明》臧振華, 李匡悌 著。(5/6)

西拉雅文化
台南平原是原住民西拉雅(Siraya)族最主要的活動地區,南科園區位在該族目加溜灣社和新港社附近。園區西南側大道公遺址發現高密度西拉雅文化遺留,其他遺址僅零星灰坑分布,地點與新港社相近。器具延續使用蔦松期的紅褐色素面夾砂陶,也交易取得各式硬陶和瓷器。鐵器數量增多。利用雕刻穿孔的鹿角、玻璃珠、玻璃環作為飾品。
在新市區社內遺址,早期的西拉雅文化延續了蔦松文化特色,例如:帶鈕、帶圈足軟質素面紅褐色陶容器,以雕刻穿孔的鹿角、玻璃珠、玻璃環作為飾品,也發現瑪瑙珠。可見蔦松文化和西拉雅文化,兩者文化行為模式的延續發展與變遷。
西拉雅文化距今500~300年前,主要有社內遺址、五間厝遺址、大道公遺址和柑港遺址,這些遺址都發現灰坑。

石器
有刃石器全都被金屬製刀具取代,僅發現少量砥石和石錘,用於打磨金屬刀具。出現灰黑色燧石小石片,其邊緣可見剝裂痕和消耗痕。燧石少見於台灣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遺址,在近代漢人遺址常見,石材來源上不明確。

陶器
以紅褐色軟陶罐形器為主,陶容器有四個穿孔陶鈕,與前期相同,但形態已有改變,陶鈕較為圓厚,尺寸較大,部位和個數相同。矮圈足穿孔的特徵依然保存,陶容器頸肩一帶施以連續紋飾,是為特徵。紋飾圖樣是以血蚶殼之邊緣和殼外部腹體印壓而成。兩件柱狀陶棒甚為少見,可能作為支腳之用。

金屬器
社內遺址出土地金屬器包括:刀器類、鐵鎖類、鐵環類、鐵鉤、鐵鏟、鐵柄、銅環、銅錢、銅片、鋤頭、掏耳棒、銅條、鐵錐。金屬鎖器是當時漢人來台時與西拉雅人交易的物品。

骨角器
社內遺址發現144件利用動物骨骼加工之骨器遺留,有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包括:骨尖器、魚卡子,和僅見砍切削磨遺痕之獸骨。骨尖器以哺乳動物骨骼和鹿角製成,也有以魚刺修磨而成。

動物與植物遺留
社內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數量,依次是哺乳動物、海洋生物、兩棲爬蟲類、飛禽類。哺乳動物有牛、鹿、豬、羌、狗、鼠、果子狸、兔、貓、雲豹及蝙蝠。鹿骨遺留最豐富,豬骨其次,羌骨再次之。海洋生物有魚類和甲殼類,魚類有13個類別,鯔魚最多,鯛魚次之,甲殼類包括蟹類和貝類。豐富的生態遺留,反映出西拉雅文化在陸海空域,和河海口潮間帶等環境中,多元動物資源的運用。
其他史前時期未見的牛隻,發現大量肢骨集中現象,牛隻來源可能與漢人、荷蘭人引進的耕作、拉車用牛有關。出土大量植物種子,反映多樣性植物利用,也顯示延續了蔦松文化對在地植物的認識與利用。稻作農耕是主要的生業活動之一,文獻記載,當時的台灣漢人已有進步的水田稻作耕種技術,但是無法斷定社內遺址出土的稻米,是否是華南引進的新品種稻米。另外,未發現小米。

生業方式
台灣在大坌坑文化時期就有狗的馴養,在社內遺址,狗遺骸出現於灰坑邊緣,而且狀態完整,未遭食用肢解,狗骨架尺寸高大,可能是外來新種。豬隻遺留已經有家豬傾向。

聚落格局
文獻記載,西拉雅族的家屋為土臺式建築,考古迄今尚未發現。社內遺址發掘的遺跡包括:灰坑、柱洞、水井、墓葬、河道、水渠,是一個聚落遺址,聚落格局由這些遺跡構成。灰坑具有群聚性,灰坑的範圍大多在2公尺上下相互壓疊,坑內有大量文物與生態遺留。柱洞可能是干欄式建築的遺留,有柱洞內發現木炭。水井集中出現於東側,廢棄的水井當作垃圾灰坑使用。從其他遺址所發現的少數灰坑,可見當時之家戶或呈散戶型態分布。依文獻記載,西拉雅族聚落並非集居,類似於園藝型聚落,與本區考古發現的型態類似。

工藝技術
鐵器的使用,繼承自蔦松文化,迄今尚未發現蔦松文化煉製金屬器的證據。 社內遺址出土少量煉鐵熔渣和鑄模,顯示在金屬器的取得,除了貿易交換而來,也可能從漢人習得煉冶鍛鑄技術,自行製造。

飾品與娛樂用品
出土的裝飾品、娛樂器具種類繁多,材質多樣化,有許多外來的器物和材質,有些器具的材質也前所未見。
動物骨角牙可作為骨鏃、魚卡子、尖器,也可以做成裝飾品、娛樂和儀式性器物。社內遺址出土的骨角牙飾品類,包括:牙器、穿孔獸骨、有刻紋的獸骨、骨珠。牙器有豬牙、人牙製品,穿孔獸骨以鹿角和豬右下顎骨穿孔,有三件片狀骨面上有刻劃紋飾或穿孔。出土骨器有鹿角製作的四枚骰子,和現代骰子完全相同。骨珠以軟骨魚類脊椎骨製成。西拉雅傳承了蔦松文化骨角牙器製作的技術與傳統,而骨器種類則溶入漢人文化要素。
玻璃製品包括玻璃珠和玻璃環,前者數量種類眾多,可能是衣服的裝飾配件,以藍、黃、紅三色為主。較大的玻璃珠可穿繩成串,作為頸部掛飾,不僅出土於陪葬品,也是日常生活經常佩戴的飾品。玻璃環則作為腕飾或耳玦。
瑪瑙珠的大小和形狀差異極大,都有一個貫通的穿孔,用以編織成串,大致呈紅、橙紅、橙色,少數呈紅橙白三層顏色,有球形、菱形、六角柱型、橢圓形四種。各類型瑪瑙珠在台灣其他地區同一時期的遺址中亦多有出土。利用芋螺之圓盤狀殼頂作為裝飾品,也經常見於晚近台灣原住民的裝飾品。
金屬製飾品種類相當多,以環狀、長條尖狀為主,可能作為手環、臂環,長條尖狀器多為殘件,功能不詳。小銅鈴可能是衣襟上的銅釦,或衣飾、髮飾的配件。發現煙斗殘件,吸食菸葉的習慣可能來自其他地區或漢人。

墓葬
墓葬僅發現一具。文獻記載,逝者的遺體放在屋內,火烤乾燥處理,不放置棺木,經過相當長時間之後,才埋在屋內的地下。這時候遺骸多已腐壞,因此考古發掘的墓葬較少或不完整,或遭到擾亂。

境外交流
外來陶瓷比本地陶器更為美觀,且堅固耐用。以中國南方的青花瓷、彩瓷、白瓷、高溫硬陶、低溫釉陶、安平壺為主,種類很多,也有中國以外的產區製品。外來陶瓷可分為餐飲用具、陳設用具、儲藏裝盛食器。碗、盤、杯等中國式餐飲用具的出現,原住民的生活習慣可能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這類瓷器以青花瓷為主,大多為福建漳州窯所生產,有少數福建德化窯白瓷和江西景德鎮窯的精細瓷器。根據荷蘭人的記載,當時輸入給原住民的陶器包括陶罐、空罐子、壺、空的麥酒瓶、空瓶子。各類中國南方燒製的瓶罐盆等高溫硬陶容器、青白瓷、安平壺,堅固耐用,頗受原住民喜愛,常用來裝盛、儲藏、醃漬食物、飲水、釀酒。安平壺又稱宋硐,器身分兩段製作結合而成,有薄胎和厚胎兩種,產地在閩北一代, 16~18世紀因海上貿易而廣於分布東南亞一帶。晚近,安平壺成為傳世品,也是台南西拉雅族人祀壺習俗的道具,常見於祭祀阿立祖的公廨內,西拉雅族人將外來的陶瓷容器置於公廨中祭祀,以安平壺最具代表。有三處公廨保留至今,在台南市東山區、佳里區、左鎮區,宜蘭礁溪淇武藍遺址也出土大量安平壺。西拉雅人和漢人、荷蘭人都有貿易往來,社內遺址出土白瓷、西洋人偶,完整造型可能是立姿人物或騎獸人物。也發現明清時代的銅錢,但是各個年代、各類銅錢的數量都不多,同一種類也少見重複。對西拉雅人而言,貨幣可以交易使用,也可以熔鑄成金屬器,可以做成服飾的裝飾品,或穿孔作為墜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