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南科的古文明》臧振華, 李匡悌 著。(6/6)
明清漢人文化
400餘年前,來自閩粵的漢人以台南沿海為根據地,並深入台灣各地。明末清初之際,漢人已有相當的定居人口和活絡的貿易通路,透過商品貿易、文化和血緣的接觸融合,對西拉雅族產生巨大影響,漢人文化成為平原地區的優勢文化。
漢人文化層屬於最上層的文化堆積,受到現代擾動的程度也最大,許多漢人遺址已遭破壞或壓疊在晚近聚落建築之下,許多遺物和傳世品,因人為收集而脫離原始脈絡,而流散各地,因此,考古出土相關遺跡與遺物,更能清晰反映近代漢人文化發展歷程。
漢人遺址距今約300年前,遺址有道爺、柑港、道爺男、南科國小、旗竿地東、木柵、石頭埔、中寮、中寮北、堤塘、埤仔頭、船頭地、王甲。常出土有糖漏等紅褐色厚胎硬陶,反映當時已有甘蔗栽培和蔗糖生產。陶瓷器呈現和前期不同的風貌,主要有安平壺、青花瓷、紅褐色厚胎硬陶。墓葬則用三合土製作槨室,內置棺木,周圍填塞白灰、碎貝。道爺遺址發現一大型磚砌墓塋,道爺南遺址發現熬糖所建之臨時糖廍連灶遺跡。
製陶
17世紀前半,漢人引進製陶技術,荷蘭人招募漢人在台燒磚。明鄭時期,陳永華則教匠取土燒瓦。台南歸仁窯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磚、瓦、日常生活用器,也發現製糖用的糖漏、漏罐、稾座(圈座器)等陶器。
製糖
台灣糖業始於17世紀荷蘭時代,漢人推廣蔗糖生產,並從中國引進耕種和製糖技術。道爺南遺址發現四連灶遺構、糖漏、糖罐、打火石,是台灣考古首次發現,在其他遺址發現石車(蔗車)、硤蔗座盤木構件、糖漏、糖罐。
運輸
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是牛車和舟船,南科在當時屬於內陸,中寮遺址出土木質牛車車輪,早期平埔族受荷蘭人、漢人影響,也用牛車代步。
瓷器
道爺、道爺南、柑港、中寮遺址出土不少中國南方的陶瓷,多為日常生活用具,包含青花瓷、白瓷、彩瓷、青瓷、醬釉器,器形以碗、杯、盤最多,多產於閩南德化、漳州一代和江西景德鎮窯。道爺南出土的生活用青花瓷器,同一形制和紋樣的碗盤,有成套及大量出土的現象,可能是經常使用而購入或帶入。西拉雅文化的社內遺址,出土瓷器多樣,但是數量少,反應不同族群在獲得商品管道上的差異,西拉雅人取得的管道較為隨機,只能就掮客帶來的物品進行交換,習慣使用瓷器的漢人,因熟悉取得管道,可以獲得需要的數量。
聚落格局
漢人的建築多因原址改建而未留存,現今人口密集之村里與舊聚落位置相同。漢人聚落有磚瓦造、土磚造、竹木混灰泥造,型態上承襲中原地區與沿海閩南式建築為主。
柑港遺址發現漢人水井,結構分為三層,上層以方形大紅磚堆疊而成,中層縫隙以瓦片、糖漏碎片、硬陶碎片、帶釉硬陶碎片、泥土填充而成,下層為砂岩礫石和泥土填縫。
墓葬
墓葬結構有兩種,其一,規格較高,由紅磚結構構成大型墓葬,墓塋、墓埕等結構完整,在道爺、旗竿地東遺址皆有發現。另一種,以三合土填充墓穴(外槨),包覆棺木的小型墓葬,這類墓葬普通出現在台南一帶,應是自大陸引進的埋葬習俗。南科國小遺址發現已遭破壞之漢人墓葬與墓碑,墓碑為產於福建沿海一代的花崗岩。
墓穴的最外層以三合土作為外槨,其內包覆木棺,棺內出土棺釘,木棺四角下墊以紅磚,磚上各放銅錢一枚,部分墓主尚見陪葬數十枚銅錢。主要為仰身直肢葬,上肢依個體差異而擺設位置不同,下肢都是直肢。三合土的原料是白灰(蚵灰、石灰、碳酸鈣)、黏土、糖漿、糯米漿、貝殼粉、海菜,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製成。
境外交流
17世紀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頻繁。南科考古遺址出土地之外來陶瓷,以中國製品為大宗,也有非中國製陶瓷,以及一些反映外來文化與習俗的陶瓷器,顯示當時的台灣已納入國際貿易網絡,島內居民受外來多元影響。當時漢人移民、貿易走販已遍佈整個台南平原地帶,貿易對象廣及東南亞、日本、歐洲,也帶來了許多各地的物品。在社內遺址出土屬於日本肥前窯的青花瓷和越南的陶瓷器,前者年代約為17世紀中後半,應是明鄭時期鄭氏所屬商人貿易所得,在轉口銷售之餘流入島內原住民手中。越南北部 Hop Le 窯釉下褐彩瓷,年代約17世紀後半,此類越南瓷流入台灣,可能與鄭氏海外貿易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